下一篇4 2011年7月1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人民的英雄 永恒的记忆


  贺龙元帅逝世已经42年了,在他的故乡湖南省桑植县一直传颂着老总当年叱咤风云的传奇故事,在人们的心中,他的形象永远是那么的高大而鲜活。

  最后踏上长征路

  1916年,年仅20岁的贺龙带领贺勋臣、王占彪等21名青年,以菜刀为武器攻入了桑植芭茅溪的反动盐局,谱写了“两把菜刀闹革命”的传奇。

  12年后的1928年,根据党中央的指示,贺龙带着8个人、4支手枪,携一本《共产党宣言》回到家乡,开辟革命根据地。当时,人口不足10万的桑植,竟有1万多人参加红军。

  距离桑植县城15公里的刘家坪,青山环抱,一栋栋吊脚楼在绿树红花掩映中,显得宁静而淡定。

  76年前,贺龙带着一支抱有救国救民信念的部队从这里出发,历尽千难万险,最终与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在陕北会师。

  在刘家坪村北的龙堰峪组,有一栋坐北朝南的吊脚楼,这里便是红二、六军团指挥部旧址。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在刘家坪召开联席会议,认为继续坚持在湘鄂川黔根据地内进行反“围剿”斗争,有被敌人消灭的危险,决定坚决突围,争取在黔东石阡、镇远、黄平地区创建新的根据地。刘家坪会议确定了红二、六军团战略转移的方针,这是一个关乎生死存亡的关键决定。

  “我们在根据地坚持了一年的斗争,人民支援红军尽了最大的努力。可是,这里山多、田少,加上敌人烧杀,养不了我们这么多的红军喽!所以,我们要从内线转到外线,打到敌人后方去、打到抗日第一线去!”1935年11月19日清晨,在红二军团的誓师大会上,贺龙用简短的话语解释了战略转移的原因。

  “一送红军下南山,秋风细雨扑面寒,树树梧桐叶落完,红军几时再回山?二送红军大路旁,红漆桌子路边放。桌上摆着送行酒,祝愿红军打胜仗……”行走在田间小路上,耳畔传来熟悉的旋律。这首流传甚广的《十送红军》,正源自桑植县刘家坪干田坝。来到贺龙当年喊话的地方,远处群山叠翠,山下稻田绿意盎然。“那天傍晚,乡亲们都出来送别红军。有的提着包谷酒,有的拿着糯米粑粑,有的腋下还夹着刚赶制出来的布鞋……”这个情景在桑植被不断地传说着。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冲破敌军140个团兵力的围追堵截,就是从这里出发开始了长征。这也是最后一支踏上长征路的主力红军。

  红二、六军团在长征路上与红32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3个月后,他们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时,出发时1.7万人的部队仍有1.3万人,是主力红军中损失最少的部队。毛泽东称赞道:“你们1万人,走过来还是1万人,没有蚀本,是个了不起的奇迹!”

  民歌瓦解敌军士气

  1927年,贺龙在参与领导南昌起义时,所率领的起义部队8000多人中有3000多人是桑植籍。起义失利后,贺龙仅带了8个人回到桑植,但不到一个月,又有数千名桑植儿女加入红军。

  “媳妇你坐起来,门口挂盏灯,照在大路上,同志们好行军”“要吃辣子不怕辣,要当红军不怕杀……”这一首首桑植民歌形象地展示了当年桑植儿女前赴后继、踊跃参军的场景。

  走进桑植县,总能听到当地百姓哼唱的一首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深情婉转的旋律犹如武陵山脉腹地的山泉,点点滴滴滋润心田。这首歌的背后有一段红色爱情故事:红军师长贺锦斋跟随贺龙参加南昌起义,后来他在石门与敌激战中英勇牺牲。妻子戴桂香一直等着他,坚信仗打完了,丈夫就会回来。到92岁离开人世前,她嘴里还哼着这首《马桑树儿搭灯台》。

  “当时,党组织特别重视宣传发动,贺锦斋、周逸群带头创作革命歌曲,在县城和洪家关的街头巷尾组织教唱《农民协会歌》、《红军歌》、《起义歌》、《暴动歌》、《行军歌》等歌曲。”在桑植有着“民歌王子”美誉的尚生武说,桑植民歌对革命战争起到了特殊的推动作用。

  1935年,红二、六军团撤离桑植、永顺,转战鄂西,取得忠堡大战的胜利,接着折回湘西龙山。为了吸引敌人更多的援兵,红军部队暂未攻打龙山。晚上,战士们唱着桑植民歌的花灯小调,瓦解敌军:“反压迫才当红军,哎呀,哎呀!闹革命要靠红军。你们当兵好几年,身上没有半文钱。发财的都是官员,哎呀,哎呀!”一连唱了3个晚上的歌,把敌人好几个班的兵都唱过来了。

  巧借活鱼退千军

  1934年9月28日,红六军团作为中央红军长征的先遣队,从剑河县岑松镇进入镇远县报京乡,10月7日又由石阡县甘溪乡转战镇远县大地乡羊场镇、都坪镇一带,最后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封锁线,于10月24日与红二军团胜利会师。同月12日,红六师一部占领镇远西北重镇大地乡。工农红军先后3次在镇远土地上留下征战的历史足迹,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播下了燎原星火。

  1932年初,贺龙率领红军向北转移,行至大洪山九花寨时,与国民党主力部队遭遇,由于敌我力量悬殊,红军被敌人分割包围,贺龙带领几十名战士退至九花寨,敌千名兵力将山寨围得水泄不漏。7天7夜后,贺龙所率部队几乎弹尽粮绝。面对山下敌军劝降,贺龙忽然想起转移时乡亲们送的一条大鲤鱼,便计上心来。他将鱼扔到山下,喊道:“看你们喊得辛苦,把这条我们吃剩的鱼吃了再来喊吧,我们的大部队快到了!”数次强攻均遭失败的敌军一看红军不仅没有弹尽粮绝,还有大活鱼吃,更担心红军大部队来增援,便在第二天狼狈退兵了。贺龙元帅的大智大勇,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妙计巧渡金沙江

  在千难万险的长征中,抢渡金沙江是关乎红军生死命运的重要一关。

  根据贺龙的命令,红二、六军团悄悄地从敌人两个纵队的夹缝中跳出包围圈,兼程疾进,在昭通、成宁之间穿过国民党孙渡纵队的防线,直奔普渡河。1936年4月6日,攻占寻甸。

  滇军头目龙云判断红军可能从元谋渡江,便急忙从昆明调所有滇军赶到普渡河两侧防堵,又令孙渡纵队加速追击,企图将红军阻拦在普渡河东岸。贺龙仔细分析变化着的战局,胸有成竹地对大家说:“龙云把老本都掏出来了,他那个省会昆明就成了空城。他唱空城计,我们又不是司马懿,没有那么胆小,我们就打昆明。龙云,还有那个顾祝同,准会吓得灵魂出窍,把兵调回昆明。这时候,我们一掉头向西,甩掉了滇军,可以到石鼓、丽江去过金沙江。”大家一听,都觉得这个主意既大胆又巧妙。

  4月10日,红二、六军团掉头南下,第三天,两军团全部进入距昆明20公里的富民城,摆出一副即将攻打昆明的架势。这一下,可吓坏了顾祝同和龙云。顾祝同立刻向蒋介石求援,龙云更是十万火急地调普渡河的滇军回防昆明。当滇军急如星火地回保昆明的时候,贺龙却率红军转向滇西,日行百里,横扫滇西,补充给养,向金沙江迈进。这时,敌人才回过神来,惊呼上当。

  4月25日,红军前卫部队到达丽江、石鼓。经过四天三夜,于28日晨,在从石鼓以上60多公里江岸的5个主要渡口,全军1.7万余人全部过江。等追赶红军最快的滇军刘正富旅匆匆赶到金沙江畔时,所见到的只有写在江边石壁上的一副醒目对联:

  来时接到宣威城,费心,费心!走时送到石鼓镇,请回,请回!

  这副带有讥讽口吻的对联,就出自贺龙之手。

  妙语连珠讲党课

  贺老总不仅善于带兵打仗,而且能说会道,善于做党员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我党为克服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的严重困难,开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重视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在此情况下,时任晋绥军区司令员的贺龙,给党员干部上了一堂关于密切党群关系的党课。

  贺龙上党课没有讲稿,只在讲桌上放了三样东西:一碗小米、一双布鞋和一个盛着一条小鱼的水碗。正当听课人感到不解的时候,他笑着指一指那碗小米说,“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我们军队要打胜仗,不吃饭不行!这粮食都是老百姓种的,打胜仗就要依靠群众啊!”接着,他又拿起鞋子说:“这鞋底有16层布,是老百姓一针一线纳出来的。”然后,他又端起盛有鱼和水的碗,问一位听课的同志:“你能说说这是什么意思吗?”那位同志回答说,“这象征着党和人民群众鱼水情深。”贺龙接着那位同志的话,阐明了我们党要想在敌后扎下根,打败日本鬼子,就必须像鱼儿离不开水那样,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的道理。这堂党课,贺老总讲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听了就记住了,使大家受到了一次党的群众路线的深刻教育。

  (郑伟整理)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