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农商银行成立于2010年6月,其前身是拥有近60年历史的农村信用社,是当地规模最大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天津农商银行作为来自农村的“草根银行”,始终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积极探索支农新路子,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充分发挥了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作用。
截至2011年5月末,天津农商银行涉农贷款余额358亿元,比年初增长37亿元,增速为11.55%,高于整体贷款增速1.27个百分点,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余额的49.60%,涉农贷款占比逐年增高,为全面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创建和谐农村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
深化服务理念
该行在改革之初,就明确了“更名不改姓,改制不改向”的发展思路,迅速确立了“成为持续发展的、区域领先的、专注于‘三农’和中小企业的社区型零售银行”的战略发展愿景。为了更好地履行服务“三农”的社会职责,该行专门组建了三农业务部,主要负责协助业务部门对“三农”相关业务进行研究、规划,进行“三农”业务统计、考核、评价等工作,以全面提升该行的服务“三农”水平。
一年来,天津农商银行始终把支持“三农”发展作为工作重点,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广大干部员工服务“三农”的意识,统一思想,研究服务“三农”的具体措施,突出该行与农业息息相关的特色,坚持社会效益和内部效益并重,实现了银、政、企、农共赢的良好局面,以实际行动推动该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10年以来,为贯彻落实该市“三区联动”的发展战略,加快该市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农村工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农业向设施农业集中的步伐,该行充分发扬地缘优势,组织有关部门成立工作组,定期深入生产第一线,了解“三农”信贷资金需求,建立项目储备库,明确该市示范居住区、工业示范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为该行涉农贷款的投放重点。截至2011年5月末,该行围绕“三区联动”共发放贷款84亿元,为该市“三农”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培育优质客户
天津农商银行注重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优质客户群,积极探索“公司+农户”的贷款模式,用资金这个纽带,把公司和农户紧密连在一起,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致富。同时,帮助企业解决固定资产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
2010年以来,该行相继与农垦集团、供销合作总社、水产集团等该市涉农龙头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授信总额达90亿元,重点支持该市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精品畜牧业、养殖业等涉农产业的发展。
加大产品创新
近年来,天津农商银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导向,明确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的产品定位,加强产品开发和服务创新,先后开发了信用共同体贷款、联保贷款、小城镇建设贷款、仓单质押、动产及货权质押、单证房产抵押贷款等涉农新产品,为转型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拓宽了“三农”融资抵质押物范围,优化了农村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力地推动了该市“三农”事业的发展。
为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尤其是为了解决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无法提供有效足值担保、抵押的问题,该行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缜密分析,查找贷款难的根源,以信用工程建设为突破口,坚持“诚实守信,风险可控,业务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在原有的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的基础上又推出了被称为天津模式的“信用共同体贷款”,扩大了授信面,提升了服务“三农”的水平,为农民致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自2000年以来,该行在蓟县地区以信用共同体建设为手段,以地方政府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的总体规划为依托,积极支持“农家乐”旅游经济发展。截至目前,该行累计支持“农家乐”经营户8025户,累计发放贷款16271万元。
优化金融服务
该行始终把优化服务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档次。该行定期召开银政企座谈会,了解客户的服务需求和意见,及时改进服务方面存在的不足,履行服务承诺;不断创新服务渠道,该行制定了营业网点三年规划方案,对现有营业网点布局进行进一步优化,同时积极推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新型服务方式,为边远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为企业提供切实有用的信息,该行将政府、人民银行和银监局出台的相关政策及该行出台的新信贷政策及时向授信企业反馈,加强信息资源共享。
强化风险控制
为进一步提高“三农”贷款质量,天津农商银行在加大支持“三农”力度的同时,把防控信贷风险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不断优化风险管理构架体系,初步搭建起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核心、风险管理部门协调组织、相关业务部门贯彻实施的“三位一体”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同时,该行建立自上而下的风险管理控制职能部门架构,健全横向平衡制约和纵向权限制约的管理机制;该行还坚持“制度先行”原则,全面开展风险防控工作,初步建立起一套与该行业务规模及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全面风险管理机制,使该行涉农贷款的风险防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