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1年7月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朱元璋故里


  朱姓是当今中国第十四大姓,人口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在台湾排名第三十二。据传朱姓原作邾姓,出自曹姓。其祖先曹挟,是古帝颛琐的后代,被周武王封在邾,建立了邾国。因为邾国比较弱小,就依附于强大的鲁国。到战国时期,邾国被楚国灭掉,邾国的王室成员逃到沛,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后来又把“邾”的右半边去掉,就成了朱姓。朱姓也有另外一个起源,是说帝舜时有一个大臣叫朱虎的,他的子孙也以朱为姓。虽然这一支的时间比较早,但朱虎的后代却没有资料可以查证。朱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沛县、丹阳、吴郡、钱塘、谯郡、义阳、太康、洛阳、长沙、南康、吉安、建阳、庐陵等。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暴政,龙凤七年(1361)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朱元璋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葬于明孝陵。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这耳熟能详的凤阳花鼓带着我们一起探寻朱元璋的故里。

  近30年来,朱元璋出生地之争主要经历了“嘉山说”、“盱眙说”、“明光说”到回归“凤阳说”4个阶段。

  上世纪80年代初,刘思祥开启了“嘉山说”

  上世纪80年代初,安徽省滁县地区文化局文物科副科长刘思祥依据所辖嘉山县明光镇赵府村存有朱元璋出生地的碑刻,及朱元璋出生地的民间传说,与嘉山县文化馆馆长张荫曾合作,撰写了《朱元璋出生于嘉山》一文,发表于1983年10月13日的地区行署机关报《滁州报》。

  上世纪90年代起,“盱眙说”开始兴起

  康熙十九年(1680),明祖陵被大水淹没,直到1964年大旱时才露出水面。1976年开始修复,1982年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0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现江苏省盱眙县洪泽湖西岸的明祖陵的修复,激发了当地人对朱元璋及明史的关注。此时的“嘉山说”亦传到江苏泗州、盱眙一带。这里的人们很快感悟到:今天的“嘉山县治明光镇北赵府村”,在明代称“盱眙县太平乡”,因此,“朱元璋出生于盱眙县”“朱元璋是盱眙人”——“盱眙说”顺理成章地出现了。

  本世纪初,夏玉润还原“凤阳说”

  1999年至2003年期间,夏玉润为撰写《朱元璋与凤阳》一书,对朱元璋出生地的史料进行了重新梳理。最终发现,早在朱元璋在世时,“凤阳说”是唯一一“说”。而“凤阳说”在明清两代一直是全社会及史学界的共识。于是他在《朱元璋与凤阳》一书中,开始更正以前撰写的《凤阳古今》、《朱元璋的出生地及少年行踪考略》所持“嘉山说”的观点:“朱元璋出生于钟离之东乡,地点已十分清楚”,就是今天的凤阳县。此观点得到中国明史学会顾问陈梧桐教授的认同。

  “明光说”把史学之争引向歧途

  2005年8月第十一届明史国际讨论会议后,“盱眙说”由高调宣扬逐渐趋于平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盱眙说”所说的出生地在当今已不在盱眙县境内,它早已于1932年就划归嘉山县所有,1994年嘉山县又改称明光市。于是2008年明光正式推出“明光说”, 明光市并于 2009年5月26日,举办了《明光出了个朱元璋》一书首发式。

  回归“凤阳说”,刘思祥的“还债”和最新考证

  2009年10月30日,约有10位专家学者在“朱元璋暨凤阳帝乡文化学术讨论会”宣读关于朱元璋出生地的论文,其中两位专家引人注目。一是中国明史学会顾问陈梧桐教授。还有一位就是最初开启了“嘉山说”、时任安徽社科院历史所副研究员的刘思祥。随着刘思祥对朱元璋出生地的确定,“凤阳说”终于打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会议结束后,包括陈梧桐、高寿仙、刘思祥在内的14位专家学者专程前往汉代“东乡城”遗址及朱元璋出生地小溪河镇燃灯社区金桥村进行考察。并断定“钟离之东乡”在今凤阳县境内;明代隶属于临淮县感应乡的金桥坎,就是朱元璋的出生地。

  (据《中国文化报》整理)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