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北边陲,有一位远近闻名的慈善企业家,10年间,他生活俭朴,从不乱花一分钱,却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先后资助20名贫困生上大学,并为贫困中小学生送去温暖,被当地百姓传为佳话。他,就是武夷山隆达房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柴文达。
历尽艰辛成大业
年过花甲的柴文达,出生在武夷山海拔千米的吴屯乡后源村。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五个兄弟中,他排行老大。为帮助父母解除孩子多、交学费难的烦恼,从12岁开始,就利用课余时间独自上山砍柴,再选择墟日,跟着父亲将柴火拉到集市去卖,挣点钱为自己也为弟弟交学费。后来,还跟人学做油漆,拌水泥、锯木板、做搬运、挑沙石,农村里的活儿,他样样干过,沉重的劳动曾压得他直不起腰来,这对一个农家苦孩子来说,无疑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在他少儿时代留下深深的记忆。
柴文达凭着坚强毅力,在半工半读中,完成了高中阶段学习。他不甘大山的寂寞,不时四处寻找活儿,只要能挣钱,即使工作再辛苦,他也从不计较。在打工生涯中,仍不忘抓紧夜间学习,提高自己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1982年,柴文达被录用为武夷山经委招待所职工。这时的他,更加珍惜自己的岗位,千方百计挤出时间,自费参加北京自动化工程学院的函授学习,之后,又到福建建筑专科学校进修,在不断充电中汲取知识的营养。2年后,终于圆满完成了学业。1991年,他被破格录用为国家干部,之后,还走上经委招待所所长、劳动服务公司经理的岗位。不久,当人们还在对铁饭碗依依不舍时,柴文达却作出惊人的举措,大胆辞去干部身份,到商海遨游了!他先后到了上海、杭州,从事建材、房地产生意,一边跑生意,一边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自己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这话自然富有哲理,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将苦难变为财富,如果你以坚强的毅力战胜苦难,那么你的人生历程是精彩华丽的,苦难自然变为催人奋进的凯歌。假若你呗苦难吓倒,在苦难面前停滞不前,那么你的人生久暗淡无光,更与财富毫不相干。
柴文达属于前者,他和同龄人中的绝大多数人一样,历尽千辛万苦,尝遍了人间的辛酸,但他没有随波逐流,得过且过,而是以山里人独有的坚强和刚毅,去开创人生崭新的道路。
1998年,经过商海磨砺之后的柴文达,回到武夷山下的故乡,这时的武夷山旅游经济蓬勃兴起,尤其是房地产开发热潮更是一浪高过一浪,他先和几个弟弟合股,大胆闯入房地产行业,随后,2000年10月便独资200万元,注册成立了武夷山市隆达房地产有限公司。走上民营企业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岗位。同时,柴文达还兼营一家贸易公司,经营汽车生意,当时在全市还是首家。
爱心殷切哺未来
武夷山世界遗产地的房地产业是伴随着旅游业蓬勃兴起而日渐繁荣的。几年间,隆达房地产公司建设的安平小区、隆达小区、大王山庄等,总面积达10多万平方米,公司也被南平市评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知名度日益提高。
先富起来的柴文达,没有忘记党和政府对自己事业的支持,没忘用爱心回报社会。他说:“我是沿着改革开放的路子率先富裕的,饮水思源,我永远也忘不了至今还生活在苦难贫困中的人们,尤其是充满希望的贫困学生。”基于这种高度,柴文达十分热心教育、农村路桥等公益事业,对篮球、游泳、武术、桥牌等体育事业,也予以资助,支持全民健身运动,自已还应邀担任市武术协会、桥牌协会副主席。武夷山武警部队篮球场设施简陋,柴总也慷慨援助予以修缮,丰富了官兵的业余文体生活。
柴文达平时戴副眼镜,为人谦逊,丝毫没有老板和富人的架势。 从2002年开始,他选择资助了20名贫困生上大学。目前,有2名正在读研究生,9名学生毕业,其中3名成为国家公务员,其他都已工作,总资助金额超过百万元,成为武夷山民营企业家中热心教育第一人。
家住武夷山综合农场的曾惠娟,父母都是下岗工人,靠种养业维持生计,经济收入十分有限,且家中还有一个弟弟读书,2002年,她考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正当面对学费、生活费发愁时,柴文达在一中校长的介绍下,毅然表示资助她一直到大学毕业,总费用达8万多元。
来自吴屯乡后源村的柴洪洪、街路村的王晓东,2003年,则分别考上中央民族大学和湖南株洲工学院,同样因为贫穷而面临辍学,是柴文达伸出援助之手,才使他俩圆了大学梦。
柴洪洪,父亲早逝,母亲帮人打工,月收入仅300元,妹妹当时还在读初中,家庭生活可想而知。王晓东父母均是农民,兄弟俩同时考上高中,弟弟只好弃学打工来支持哥哥上学。在柴文达先生的无私资助下,3名大学生学习、生活不用愁,他们专心致志攻读,用优异的成绩报答柴先生。而柴总则说,我个人是微不足道的,关键是他们学好本领,将来回报社会。
2004年,柴总经人介绍,专程到兴田村看望了一位叫江红梅的父母。原来,江红梅考入西北民族大学心理学系后,因父亲公伤致残,作为家庭主妇的母亲,还要抚养儿子成长,家里一贫如洗,面对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红梅几次想放弃学习回家。面对此情此景,柴总感慨不已,为了红梅的前途,柴总宁可自己节俭点也要让红梅继续学业,在柴总帮助下,江红梅一筹莫展的愁容消除了。
爱心是没有地域限制的,柴总还把目光投向闽北其他地方。2008年9月2日,顺昌二中应届高中毕业生王情租住的狭小简陋屋里,迎来了一位远道而来的特殊客人,他便是武夷山的柴文达先生。
柴文达在《闽北日报》看到,当年以理工类615分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王情因家庭贫困,而面临就学困难的报道后,多次打电话给顺昌县妇联了解情况,表示有意资助王情。他看到王情一家为节省房租费,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房间既当厨房又是卧室,4口人挤在一间房内时,不禁感慨姐妹俩能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用功读书,学习成绩却始终名列前茅,双双考取重点大学。他当即决定每年给予王情7000元的资助。王情的母亲高兴地说:“今天是我两个女儿的生日,真是机缘巧合,我们遇到了贵人,非常感谢柴董事长的资助和关心。”恬静懂事的王情给柴文达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他的心里一直惦记着一定要帮助她的姐姐王静,让她也能得到资助。回到武夷山,柴文达就马上热心地帮助王静寻找资助者,通过牵线搭桥,以理工类570分考入重庆大学新闻专业的王静,终于也和妹妹一样幸运地得到了武夷山李女士每年7000元的资助。
无论是已经毕业工作,还是正在读书的学生,都对柴文达感激不已,每年春节,受资助的学生如约来到柴文达家中拜年,表达感恩之情,平时则写来信件汇报自己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柴文达也不时给他们挂去电话,问寒问暖,使学生们深受感动。
家住武夷山下梅村的熊兵,父母离异,父亲身体不好,家境贫寒,在柴文达慷慨解囊下,他完成了郑州大学土木工程系4年的学习。去年7月,被保送成为同济大学桥梁专业研究生。今年正月,他照例来到柴文达家,感谢他对自己4年来的爱心资助。熊兵感慨地说:“大学4年,我不懈努力,每年都获得一等奖学金,这是最好的报答,要是没有柴伯伯资助,我不可能有今天。”
柴文达告诉记者,隆达房地产有限公司能有今天的繁荣景象,是社会各界支持关心的结果。他说,随着企业利润的增长,他会继续为社会奉献爱心。他深情地对记者说:“至今生活在贫困中的城市和农村人口还有许多,他们的处境令人关注,但自己的力量有限,因而只能选择成绩优秀且家庭贫困的学生予以帮助,我对他们的爱心只是杯水车薪。”
爱心殷切哺未来。但愿世界变得更美丽,我们祝愿慈善企业家柴文达的光彩事业更精彩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