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博物馆是了解各类文化的重要窗口,可是现阶段似乎人们还没有形成去博物馆领略艺术瑰宝的习惯和爱好,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郭豹:这个问题确实存在。博物馆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应该肯定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博物馆的数量由少到多,门类由单一到丰富,推出了众多精美的展览,走过了辉煌的历程,奏出了华彩的乐章。北京在这方面取得的成绩就更大了。2010年底,北京地区注册博物馆已达156家,全年举办各类展览500多项,接待观众3500万人次。博物馆在“人文北京”及传统文化节日宣传活动中的影响力不断提高。
尽管如此,人们还没有形成去博物馆领略艺术瑰宝的习惯和爱好。这里面既有公众方面的因素,也有博物馆方面的因素。
公众方面:现代人的生活工作压力太大,节奏太快,人们有时间更愿意在家里休息,或者到老舍茶馆去放松放松,还没有把博物馆作为休闲娱乐的首选;另一方面,博物馆是高雅文化,小众消费,永远做不到像旅游景点那样人满为患,就像听京剧的总不如去通俗歌曲演唱会的人多,是一个道理。
博物馆方面,展览不吸引人,和大家的期待有一定的差距,也是重要原因。博物馆展出的文物和我们的时代有距离,和一般观众的认知有距离。就像我馆展出的古钱币,形状多数都是方孔圆钱,个头小,样式也都差不多,如果没有人讲解,多数观众只能是在展厅里逛一圈就出去了,没有多少收获,也留不下深刻的印象。其实,这些文物都承载着历史,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观众听了讲解,会觉得很有意思。现实是,能听到讲解的观众并不多,能听到高水平、观众爱听的讲解更少。博物馆讲解队伍非常重要,但讲解员日常工作很辛苦,在评职称、职务晋升方面又不如科研人员,因此,许多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讲解一线。许多博物馆都有语音导览机,观众可以听到电子讲解,这是博物馆改进服务的重要措施。但我认为,这种方式永远取代不了面对面的讲解。面对面有语言、表情、动作等全方位的交流,同时观众还可以和讲解员随时沟通,这些都是电子讲解无法取代的。
目前,大家参观博物馆面临着很好的机会。一方面,除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外,我国多数博物馆都向社会免费开放,另一方面,博物馆正在不断提高服务接待水平,这里面也包括讲解。许多博物馆都在每天的上、下午的特定时段有免费的讲解服务,大家在参观的时候,可以主动询问。相信随着大家对精神生活需求的提高,随着博物馆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博物馆会成为群众学习知识的文化殿堂、满足文化生活需要的精神家园。
记者:老舍茶馆作为文创产业之一,以弘扬传统曲艺表演及茶文化为核心,请您在这方面提提建议?
郭豹:老舍茶馆是我市文化创意产业的一面旗帜。在保持特色、推陈出新方面想了很多办法,我非常钦佩。现在的餐、茶、戏三足鼎立是非常好的。单是茶,未必能盈利;单是餐,品位不够;单是戏,受众面太小。把三者结合在一起非常好。我想,在坚持特色的基础上,多渠道经营,能够扩大老舍茶馆的顾客群,打造文化特色,能够提升档次。老舍茶馆今后要坚持走这样的道路。
我在讲解时有个感觉,如果能从观众知道但又只是一知半解的知识点出发,再深入讲解,非常容易引起观众的兴趣,获得他们的共鸣。同样,老舍茶馆在推广文化时,也可以这么做。如果你介绍的知识顾客都知道,再讲给他听,就是炒剩饭。如果你讲的知识太学术化、太专业,顾客一点儿都听不懂,就像听学术报告,顾客怎么可能有兴趣呢?最好的办法,是从顾客一知半解的文化信息入手,作为一个引子,一个切入点,再往深了讲,顾客就会觉得你特有文化、特有水平。讲的时候不要板着脸孔说教,用现代语言,用网络语言,最好还是凡客体之类的搞笑和幽默,就会让顾客觉得特别有意思。上海、南京、北京等地警察凡客体防骗传单,就让居民在开心轻松中记住了防骗知识。所以,发掘出和顾客有共鸣的文化信息很重要。
老舍茶馆的特色产品已经做得非常好了。我喝茶不多,对茶文化了解也不多。我去老舍茶馆主要是喜欢那里的文化氛围。类似我这样的群体,可能会比较喜欢了解一些茶的典故,或者是节日民俗的文化故事。我有个建议,可以从大家略知一二但又知之不深的文化信息入手,将其包装成各种妙趣横生的漫画、小故事,以礼盒卡片、小册页等形式出现,可能也很受欢迎。不要做成一大本书,就是一张小卡片,一个小故事、几幅小漫画,但一定要有意思,要一看就能吸引眼球,放到餐桌酒水单上、镶在墙上镜框中、装入茶叶礼盒中,在顾客的点滴空暇、随便一瞥中接受我们想告诉他们的文化信息,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
借助现代传媒,也会有更广阔的前景。我举两个例子。山西著名的大院有很多,如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渠家大院等,都是北方民居建筑的瑰宝。无论是面积还是气势乔家都不是最突出的,可是自从《大红灯笼高高挂》拍摄和放映后,乔家大院就声名远扬,日均游客万人左右,在众多大院中独占鳌头。2006年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游人更是猛增到每日3万人。当年的“五一”黄金周7天接待游客38.8万余人,收入1500万余元,令山西的其他大院望尘莫及。老舍茶馆附近的京城老字号全聚德为拍摄《天下第一楼》投资500万元。电视剧热播后,各店铺的销售额增加了62%,客流量上升了58%,7天卖出1000万元。投资的500万元很快就收回了成本。老舍茶馆完全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
记者: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需要走向国际,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喜欢它,如何使传统与国际对接,请您谈谈看法?
郭豹:国际化是个很大的问题。我觉得在对接中应该注意4个方面。第一,要有民族特色。这一点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我们还是要提出来,老外到中国不是来看高楼大厦,而是来看异域风情的。第二,讲民族文化时,仍然是要从对方已知的文化信息切入来对接,讲了一大堆对方完全一无所知的,效果不会好。第三,不能只用我们的元素,还要善于用他们的文化元素。外国人能用中国元素拍出《功夫熊猫》,我们能不能借用外国元素?以茶为例,中国茶的对外传播源远流长,许多国家只传去了茶叶,而英国不仅一度垄断了红茶贸易,而且只有在英国真正形成了一种文化,而且这里面有没有值得我们挖掘的元素和故事?老舍茶馆完全可以在这方面做做文章。第四,要有专门的经纪人来做这一块事情。可以请经纪人来联系各国的人帮助我们推销。老舍茶馆的国际友人照片也是名人效应的宣传,这也是免费经纪人的一种形式。我觉得国际化是靠一大批有国际眼光的国外的经纪人来帮助咱们的,单是我们自己精力、眼光都有限。不单单是咱们,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化都需要注意经纪人的力量。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