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湖北省竹山县上庸镇南坝村七组,一个壮实的中年汉子从新建的移民房中乐呵呵地迎了出来,他就是我们此行走访的主人公魏远斌,谈起他的茶园,这位中年汉子一下子就来了劲,“要不是农信社在关键时借给我10万元贷款,这个茶园早被别人‘抢’跑了。”这只是十堰市农信社开发信贷产品支持移民内安工作的一个缩影。
十堰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大坝加高工程所在地,肩负着18万移民的搬迁安置任务,其中“后靠安置”10万人,被市委市政府列为“天字号工程”。近年来,十堰市农信社把服务移民工作大局作为行风建设的切入点,通过大力开发和运用移民后扶贷款产品,为广大移民解难题、办实事,确保了内安移民迁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有力地支持了移民工作。
一个思路探索出了多条出路
移民安置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而移民建房则是这项庞大工程的首要任务。在调查中发现,80%的移民建房资金有缺口,缺口额度大多在4-7万元之间,而农信社现有的信用贷款品种最多只能贷3万元,更大额度的贷款广大移民又缺乏有效的担保方式,加之南水北调外迁移民的4000多万元贷款债权尚未有效落实,部分同志对内安移民发放贷款心存疑虑。
怎么办?十堰市农信社党委一班人审时度势,确立了“一切为了移民,一切服务移民”的指导思想,明确要求涉及移民的行社“债权维护为移民大局让路”,并把支持内安移民的力度和成效列入行风建设的硬性指标进行考核。“思路变,天地宽”。 竹山、郧县、郧西、武当山等县级行社迅速行动,深入移民户中扎实调研,并针对不同移民户的实际情况,开发出了形式多样的信贷产品。
竹山农商行依托移民后扶资金,开发出了免担保的“移民后扶”贷款品种,累计为库区移民投放贷款10500万元,帮助3000多户移民建起了新房;郧西联社推出了农民建房和住房按揭贷款“农家乐”贷款产品,累计向500多户农民发放购(建)住房贷款2100万元;丹江口、郧县、郧西、武当山4家行社推出组合担保贷款品种,累计投放贷款2.1亿元,帮助7000多户内安移民建起了新房,1500多户移民家庭实现了移民安置就业……琳琅满目的信贷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在群众面前,让广大移民去感受,去选择,去实现美好的生活愿景。
一个办法解决了多方难题
走进竹山麻家渡镇营盘河村李保强家,六层的徽派小洋楼,一楼是整齐的商铺,家中前卫时尚的装修,跟城里人居住没什么两样。想当初李保强从竹山上庸镇迁出时,新建住房缺资近5万元,因亲戚家全都要移民建房,求借无门的他,还与驻村移民工作队闹起了矛盾。当地农信社听说后,主动上门为其办理了移民后扶担保贷款,回去后他不仅带头配合拆迁,还积极动员周围邻居搬迁,成了搬迁政策和信贷政策的义务宣传员。
在支持类似李保强等移民的过程中,十堰市农信社根据移民户的家庭信用情况评定信用等级,测算出拟定贷款期限内移民家庭享有的移民后扶资金补贴总额,按总额的90%核定贷款授信额度。同时各地财政局、移民局和农信社签订三方协议,财政部门保证按期足额将移民后扶资金划至移民局在信用社开立的指定账户,委托信用社转入借款人在信用社开立的结算账户,此举解决了移民户房屋拆迁后贷款无抵押、无担保的难题,降低了移民贷款风险,培育了广大移民户按期履约的诚信意识。
一个举措赢得了多重效应
政府满意。移民区农信社认真贯彻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创造性开展移民工作,加大移民专项贷款投放力度,解决了移民的后顾之忧,促进了项目顺利实施。目前,十堰市农信社支持的内安移民中,没有出现一例上访等事件,郧县、竹山、丹江口等行社因业绩突出,分别被当地党委政府授予“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移民外迁工作先进单位”、“支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移民受益。移民区农信社在贷款支持移民工程的过程中,尽可能让利于民,仅目前已发放的存量贷款,年优惠利息达550多万元,同时积极争取政府出台移民专项贷款资金贴息政策,仅潘口电站移民就获得贴息300多万元。
农信社得利。农信社通过为政府分忧,为移民解难,勇于承担一个地方性金融机构应尽的社会责任,树立起了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了地方党委政府的理解和支持。据统计,仅丹江口、郧县、竹山三个移民大县的农信社,就获得了政府6043万元的房产和土地消化历史包袱,有力地推动了产权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