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7日,首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数十所大学和30多个国家政府部门和大学学者共200多人参加了这次国际学术会议,身为经济学博士的著名学者、首都经贸大学日本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人口经济学专家李仲生教授和其他8名中外学者在大会上获得了国际优秀论文奖。李仲生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李仲生35岁时曾辞去北京房产管理的“金饭碗”工作,自费远渡东瀛求学,直到近50岁才获得博士学位。1999年,北京电视台播出了一部《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留学的日子》纪实片,其中关于李仲生的报道播出后,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轰动效应。那一时期,李仲生的真实故事感动了中国万千观众。随后,从中央到地方上百家媒体争相报道李仲生14年“拼博”历程,李仲生成为家喻户晓的平民英雄,成为中国大学生的偶像,“李仲生”成了这个时期的流行语。而作为专业和学术机构,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李仲生的学术课题和研究成果。首都经贸大学捷足先登,将李仲生召至麾下,李仲生回国后,便一直在首都经贸大学专作人口经济学的研究,近年来出版了大量关于人口与经济颇具理论与实践建树的著作,李仲生的精神影响逐步转向为当代人口经济学领域具有引航意义的先锋人物而备受关注。
中国的事情以人为本
我们见到李仲生是在一个有关人口会议驻地的宾馆内,当记者见到了李仲生博士寒暄间,感到李仲生不像是个健谈的人,敦实的身材一身西装笔挺,领带系的中规中矩,说法总是“您、您”的,显得彬彬有礼,14年的日本留学痕迹清晰可辨。当话题转到人口经济学时,李仲生像是闸门顿开滔滔不绝,记者因为记不过来而不得不失礼地打断。李仲生在日本大学本科毕业后,研究课题就定向于人口经济学,先后20次提交论文,10年时间攻下博士学位。问他为什么单选这一课题,他说很简单,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中国所有的事情都必须“以人为本”,而中国在人口经济学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展开的,把中国的人口问题解决好了,其他事情都可能说是顺理成章。那么,究竟什么是人口经济学呢?李仲生博士的解释是这样的:人口经济学是以人口学和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研究人口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人口与经济的相互影响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主要是考察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研究人口变动的经济因素以及人口现象和经济现象的相互关系等。一般来说,人口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其中将人口因素视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长期影响因素和内生变量来进行分析,受到人口经济学家的特别关注。李仲生博士主要从人口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人口经济学说的诸理论,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迁移以及人口投资与经济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人口与劳动力就业,经济适度人口理论,家庭规模的一般经济理论及家庭规模的成本——效用分析,人口经济发展趋势的未来展望等相关课题。在研究方法上,他大胆借鉴西方某些科学的现代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既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在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的实际经验和先进的理论研究,又对西方人口经济学理论提出质疑,提出自己的理论创见,扩大了人口经济学科体系的研究领域。
人口经济学领域的探索者
2005年5月31日,北京举行“2005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论坛”。世界人口经济学界的权威学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人口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罗伯特·福格尔教授在北京饭店住所内亲切会见了李仲生,并就人口经济学理论与李仲生进行了交流。罗伯特·福格尔在人口经济学理论方面造诣精深。他说:“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和经济大国被世界注目,李仲生博士的《中国的人口与经济发展》,拓宽了人口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对人口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他表示要将李仲生的研究成果和奋斗精神介绍给芝加哥大学和他的学生们。这是一次迟到的会面,早在2001年罗伯特·福格尔来北京讲学时,对从事同一领域研究的李仲生博士的研究成果和奋斗精神非常惊喜,希望与李仲生见面,但恰逢李仲生博士赴云南讲学而错过了一次绝好的交流机会。
李仲生14年“拼博”精神曾感动了千千万万人,但作为科学研究,能够立足于世的还是他的研究方法及其成果。在日本,有些学科的博士学位比较容易获得,而要想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那是非常之难,使得很多人望而却步。日本千叶大学成立了半个多世纪,到2000年终于产生了历史上的第一位经济学博士。而其他学科的博士学位已经排序到一二百号。由此可见,李仲生经济学博士学位“经”字一号的分量所在。
回国后,李仲生被首都经贸大学特例邀为教授。凭着长期积累的深厚功底,李仲生在那里如鱼得水,一部部关于人口经济学专著相继出版。他独著的《中国的人口变动——从人口经济学角度分析》一书,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共中央统战部等数十家媒体和部门的报道和肯定。日本著名人口学者佐木阳一郎教授在看到此书后指出:“这部专著以推行世界上最强有效的人口控制政策的中国人口问题为题,意义深远,内容丰富,具有独创性,正因为如此,李仲生荣获千叶大学社会文化科学研究科第一号经济学博士的荣誉。”他还专为李仲生竞选“华文学术奖”写了推荐信。信中说:“李仲生对于现实人口政策的研究,关于中国的人口政策问题,做出可能性的途径。提出大量的人口计划措施、办法等。在这个结论的基础上,可以说是具有独创性,非常好。”《中国的人口变动──从人口经济学角度分析》,还荣获首届日本“华人学术奖”。李仲生博士出版的《人口经济学》、《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等4部专著,尤其他的代表性专著《人口经济学》,作为新兴边缘学科人口经济学的系统研究成果,以系列论述和实证分析相交叉的形式,概述了人口经济学的形成过程和人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说明该学科研究的对象和特点以及人口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和研究方法;系统介绍了生育率和死亡率的经济理论,并对其转变的经济因素进行了分析;从人口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了人口的数量、质量、迁移、投资等方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研究人口变动的经济因素以及人口现象和经济现象的相互关系,论述了人口与资源环境、中国人口经济和世界人口经济等人口经济问题。就方法论而言,在论述人口经济学上采用了从微观到宏观,从短期到长期,从静态到动态,从统计的实证分析到计量的经济分析等综合方法。全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力求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在新兴的边缘学科——人口经济学领域的发展,在理论与实践上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可供人口经济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人员、学生和实际工作者学习参考。中国著名人口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前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田雪原研究员认为,李仲生撰写的《人口经济学》内容丰富,写法新颖,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李仲生先生的人口经济学研究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行列,成为我国人口经济学创新性研究的领军人物。
21世纪竞争的焦点是人才
像许多胸怀大志、跨洋求学的莘莘学子一样,李仲生出国留学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学成之后回国效力。但如此艰难的求学之路李仲生算是一个个例。14年的寒窗,他不但为学业所累,而且为妻子为女儿生计含辛茹苦。在14年的时间里,忍受着三番五次论文未通过的打击,忍受着囊中羞涩带来的困窘,靠啃面包喝矿泉水艰难度日。为了交纳学费,他刷盘刷碗、扛死尸、挖地沟、打零工。艰苦的学业,窘迫的日子,异国带来的诸多不便,没有能够撼动他拿下学位的决心。人过了不惑之年,容易变得实际起来,少有人再为了学业,为了一纸文凭没日没夜地奔波。李仲生是个例外,李仲生的执着源于一种精神,一种当代人才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
涉及到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李仲生博士深有感触地说:“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对于经济发展的过程来说,人口增长具有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这两个方面的影响。在近代经济发展的初期,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适度人口的增长扩大了市场,随着投资水平的增大而扩大了经济规模,带来经济效益,刺激了经济发展。而中国人口增长的经济效果,与上述先进诸国适度人口增长的效果相比是比较低的。人口的迅速增长不仅抑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也抑制了国民储蓄额的增加,阻碍了资本形成,对经济发展的速度给予负面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人口正处在后期扩张的阶段,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雇用水平降低,带来大量的完全失业、潜在失业和不完全就业,使劳动力的生产率减退,与此同时也抑制了经济成长。”毋庸置疑,人口的过快增长作为抑制因素不利于经济发展是显而易见的。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快速增长引起的人口压力往往使经济环境趋于恶化,特别是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压力显而易见。正因为如此,人口压力沉重的国家应及时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人口控制计划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计划,并付诸实施,以减轻人口压力对经济发展的负效应。
当谈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人口素质时,李仲生博士进一步说道,一定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人口素质的状况,人口素质状况反作用于经济发展状况,尤其是劳动力人口素质对经济发展也至关重要。当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时,就会促进经济发展;如果人口素质尤其是劳动力人口素质普遍低下时,则会阻碍经济发展。人口的文化科技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明显的。目前,发达国家正在兴起以人力资本为代表的教育经济学,专门研究如何提高人口素质以及对劳动力的培养和投资等问题,并不断增加教育经费,由于智力资源的相对增长,刺激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
“中国的人口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较低的状态。因此,改变人口素质的根本途径在于在人口政策上坚持实行弹性的计划生育,限制人口增长的数量,提高人口的素质,优化人口的经济结构。通过人口政策与经济发展战略相结合来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素质越高,给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越多。提高人口素质的最重要因素是增加教育投资和健康投资,因而,应把教育部门和医药卫生部门视为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部门,增加教育投资和健康投资,以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李博士如是说。
21世纪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竞争。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管理模式,把培养、吸引和稳定高层次专业人才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对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素质等人力资本进行大量的投资,让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然后随着适度人口的达成和劳动力素质的改善,渐渐地成为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我国就可以缩小与欧美人口素质的差距,加速经济发展进程。这是李仲生博士给出的一个结论,也是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劳动学院院长杨河清力邀李仲生的理由。在一次座谈会上,主持人问杨河清,如果李仲生没有拿到博士学位还要不要,杨河清坚定地说:“要。博士学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李仲生所积累的奋斗精神和才能储备,青年学生有了李仲生的奋斗精神和才能的积累,就不愁不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