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钦南区大番坡供销合作社盘活资产,兴建市场,经营摊位达100多个,市场年交易额1500多万元,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基层社发展成为一个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的基层社,实现了凤凰涅槃式的重生,重新树立起供销合作社的良好形象。
“无中生有”的变通策略
据了解,由于全面清理整顿“两会一部”股金,大番坡供销合作社主要经营场地和设施拍卖给股民抵债,剩下的资产绝大部分被银行查封,到2002年大番坡社已陷于绝境,濒临破产,管理人员工资无法发放,30多名职工相继下岗,只剩下供销合作社主任谢伟强留守阵地。
从2006年开始,大番坡社积极寻求出路,谋求重新创业走出困境。谢伟强提出盘活原来残旧破损的饭堂和仓库的场地,建设大番坡农贸市场。以兴建市场的办法进行二次创业,得到了钦州市钦南区供销合作社的大力支持,在进行实地考察后,制定了市场建设规划,争取到了当地镇党委的全力支持。但由于大番坡社的场地已抵押给了银行,建设用地一时无法解决。为此,大番坡社积极与农业银行协商,并争取银行同意,处理了地理位置偏僻的大番坡社分店的土地和房屋,共筹资8万元偿还了银行的部分债务,换取了抵押给银行的位于镇中心的旧仓库和旧饭堂,土地面积近6000平方米,房屋面积3000平方米,从而解决了市场用地问题。
虽然有了场地,建设市场的资金又成了头等难题,当时的大番坡社已经一穷二白,银行不愿贷款,市场建设前期向政府部门申报的活动资金也没有得到落实。为解决建设资金问题,大番坡社采取开放办社的方式进行集资建设。一是在建设方案上采用内部入股方式,市场土地作为供销合作社的集体股份,占市场建设股份的40%,市场建设资金投入占市场建设股份的60%,市场开业后利润按股份分成。二是集资方式以供销合作社内部职工优先,社会筹款其后。三是实行“三个一点”办法,即内部职工集资一点,社会投资集资一点,施工队借资一点的方式,最终筹措到了20多万元的建设资金。
寸土必争的保卫战
正当大番坡社全心投入市场建设时,新问题接踵而至。大番坡村委会的一些农民,以市场土地原是借用大番坡村委会番北队的坡地为由,到市场建设现场强行阻拦施工。
经钦南区政府、大番坡镇政府、当地派出所和村委会的多次调解,市场土地的纠纷最终回到正常的司法渠道。番北队村民向广西区人民政府提起行政诉讼,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调查裁定,市场土地权属归大番坡社。次年,番北队村民再次向钦南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庭上大番坡社据理力争,一审判决番北队村民败诉。同年,官司转移到广西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法院终审裁定市场用地权属归大番坡社。
历时2年,3次讼诉,最终以大番坡社取得胜利而告终,保护了社有资产,维护了供销合作社合法权益。同时,此次诉讼案已成为钦南区供销合作社其他基层社应对各种土地纠纷的一个学习典型。
由弱变强的奏鸣曲
2006年,大番坡社拆除旧仓库和旧饭堂,建起一个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农贸市场,踏上了二次创业的征途。通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大番坡市场从小变大,由弱变强。市场的经营发展给周边也带来了旺盛的人气。2008年,大番坡社利用市场周围的旧仓库,改建和新建10多间门店,增加经营面积近2000平方米。2010年大番坡社又依托农贸市场,进一步把周边闲置的房屋、旧办公室、旧肥料仓改造建设成市场,目前市场面积已达3000多平方米,经营摊位达100多个,成为大番坡镇最大的农贸市场和农产品集散中心,不但本地农民热衷在该农贸市场出售农副产品,邻近的县区、乡镇的商贩也纷纷进驻市场交易,同时解决当地农民和下岗职工就业近100人。2009年,市场交易额达到1000多万元, 2010年市场交易额突破了1500万元。大番坡供销合作社成功完成了二次创业,从而将供销合作事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