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杨世雄
生于1964年
河北省定兴县农村信用
合作联社理事长
人物特征:豪情 重情
每周一都是河北省定兴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例行的部门负责人工作汇报会议。在理事长杨世雄的办公室里,该社副主任、客户部经理正在汇报各部门上周的工作情况。这期间,杨世雄眉头紧锁,不时猛抽几口已经快要熄灭的烟蒂,他若有所思,但却一语不发。待各部门负责人一一汇报完毕后,他只是简单地总结了几句,便开始布置新一周的工作任务。
会议结束时已经到了中午十二点半,杨世雄站了起来,其他人随即也跟着站了起来,相比之前的严肃,这时的杨世雄神情稍显和缓,对众人说了句“弟兄们,弄去吧!”各部门负责人“得令”后,快步离开了杨世雄的办公室。
“我之所以把他们称为弟兄,是因为我觉得农信社就是一个大家庭。我不想把上下级关系界定得太明显,只要有人提出好的意见,我都会采纳。”杨世雄一脸严肃。
因爱之名
2011年春节后,经保定市有关领导推荐,杨世雄老家唐县正在筹备中的村镇银行负责人试图把杨世雄“挖”回去当行长。在得知老乡“意图”之后,杨世雄直接在电话里谢绝了其好意,“当时那人多次约我见面,我想我又不会去,所以想都没想就拒绝他了。”杨世雄轻描淡写地说,“后来市里领导也来做我的思想工作,希望我能看在老乡的份上,见他一面。碍于领导的情面,我只好去见了。”杨世雄有些无奈地笑了笑。
“他们保证肯定比我现在的待遇好。”在对方摆开的诱人条件面前,杨世雄只以“我对农信社有感情”作为回应。“我在农信系统工作20多年了,看着农信社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虽然之前农信社发展缓慢,但如今,我们有网点众多的优势,员工素质也在不断提升,而且农信社的规模以及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也在逐渐扩大,我很看好农信社的发展前景!”杨世雄的目光中,充满了信心。
“我是农民的儿子,对农民有很深的感情。在农信社里工作,我很愉快。”杨世雄将自己与农信社的渊源归咎于自己的出身,“可以这么说,农信社一直在支持农民,而这种支持也最直接、最广泛。我相信,只有农信社能更好更多地支持农民发展,而且我们农信社有责任与义务扶持农民,如果我们做不好就愧对广大农民兄弟对我们的信任!”
爱心无价
2009年元旦前,杨世雄让办公室给联社提供助学贷款的学生每人寄一张贺年卡。
在一堆回复的感谢信中,杨世雄注意到了小朱庄乡由于贫困而一度辍学在家的陈某。
“这个女娃情况比较特殊,父亲已经60多岁了,母亲长期生病在床,家里就这一个孩子,经常受村里孩子欺负,生活条件很艰苦,还不如我小的时候。”说到这,杨世雄眼角有些湿润。
后来,杨世雄亲自赶到陈某家看望了她,并送去了1000块。“只要你好好学,我一定支持你到大学毕业,就算我没多的,但还有少的!”
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杨世雄说,“自己的孩子是孩子,别人家的也是孩子。看到孩子过得那么不容易,谁都会帮一把。”
虽然只有一面之缘,但在杨世雄的支持下,陈某现在已经读到了大四。“现在她在外地上学,我就让她把卡号发我,刚开始她还不好意思给,我好说歹说才要过来。”
被问到这其间最大的收获时,杨世雄想了半天,“现在她比之前开朗多了,以前这娃个性比较压抑,哈哈。”他摸着脑袋笑道,“我想让广大贫困学子知道,还有很多人很关心他们。相比于其他贷款产生的风险,我们宁愿损失助学贷款。虽然会影响业绩、利润,但不能剥夺孩子们读书的权力,这些也是我们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
采访结束时,杨世雄向记者提出一个请求,“请你把全国各地好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多介绍一些给我们,让我们多学学,多进步!”
这就是杨世雄。一个会跟员工以“弟兄”相称的上司;一个会婉言谢绝老乡“挖墙脚”的信合人;一个笑称在职工眼中“没有威信”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