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1年4月2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菜贱谁之祸?

周 敏

  在北京某蔬菜集散中心,5分钱一斤的油菜,散乱地堆在市场的摊位上,即使每斤只有5分钱,但也是鲜有人问津。

  在经历了蔬菜价格一路狂飙之后,菜价最近突然来了个急刹车,并随后又是一个急转弯。北京某超市的蔬菜价格牌上最近叶类菜的价格始终每斤不超1元。

  而这种情形并不只出现在北京,河北、山东、广州等地均出现了蔬菜价格大幅下跌。按道理来说,蔬菜价格下降应该是好事,但是这种跳水式的价格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最基层的菜农却形成了极大的伤害。

  有人指出,盲目种植导致生产过剩,价格走低,菜贱的根本是农民盲目生产惹的祸。

  但笔者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盲目生产只是菜贱的一个表象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流通体制不完善惹的祸。

  为什么菜价高时,城市消费者叫苦不迭,但菜农却未因此盆满钵满;菜价低时,菜农不得不为此付出代价,但城市消费者却未能感受到菜价的实质性下滑?这就是我们现行流通体制下的一个“价格怪圈”。 

  农产品从产地到消费者餐桌,要经过农户-经销商采购-批发市场-分销商-零售商等许多环节,每道环节都要加价10%至15%以上,不仅造成流通渠道不畅,也人为地抬高了终端产品售价,最终的结果是“菜价下跌大部分会由菜农承受,而菜价上涨则由消费者买单”。

  虽然政府在鼓励农超对接,零售企业也在积极参与,但不得不说的一个现实就是我们的农超对接还在初级阶段,短时间内对整个流通难以产生大的影响。

  菜贱现象发生,政府商务部门积极引导并帮助菜农来消化“积菜”,但我们发现此时“肉已烂在锅里”。这种做法短时间内我们或能见到一些成效,但这绝非长久之计。

  笔者认为,作为政府部门应该改进、革新现有的蔬菜流通体系,是为要务。其中的要义,即是要建立更完善的信息平台,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而调整蔬菜种植的品种与数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则是重要措施——否则,某一个季节性的原因,都可能导致怪圈现象再度上演。另外,探索完善蔬菜价格保险机制,利用市场化的手段为菜农利益托底,这将起到更为有力的保障作用。

  而菜农也要走出原始化的作坊式生产圈子。通过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组织,形成更多体制完善、范围更广、职能更多的专业合作社,来抵御市场风险。解决农民在流通环节缺少话语权,避免“菜贱伤农—减少种植—价格升高—扩大种植—菜贱伤农”形成恶性循环。

  丰产不丰收,直接伤害的是农民的利益,但长远来看,这支利益链条直接影响到的是终端的零售商和消费者。所以,对农民和蔬菜价格的基本保护,也是对商业秩序的保护,同时也是对整个经济环境健康发展的根本保护。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