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修文县地处黔中腹地,因五百年前一代哲人王阳明“龙场悟道”而享誉中外,被中外研究王阳明心学的专家学者称为“王学圣地”。 紧抓西部大开发重大战略机遇,修文县供销合作社“敢抓敢管、敢作敢为、敢闯敢试”,自2002年以来,社属8家企业连续9年保持整体盈利,2010年实现利润2052万元,在贵阳市供销合作社系统综合目标考核中连续9年获一等奖。现有资产总额达3亿多元,是2002年的10倍,企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在“王学圣地”谱写了供销合作社发展的新篇章。
加强网络建管 延伸服务体系
为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农资供应的主渠道作用,给全县农业生产提供物资保障,修文县社加大农资储备筹资力度,制定并完善农资储备制度,加强与各化肥生产厂家的协调,同时制定并完善了农资供应应急预案,整个系统继续实行联购分销,实现年供应农资商品13000吨以上,市场占有份额保持在90%以上,每年为农民减少支出达200多万元。为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就近购买农资的需要,减少农民支出,截至2010年,全县共建成终端服务网点200个,是2002年的5倍。各服务网点普遍开展了送货进村入户等多种便民活动,并配合工商、农业等部门开展农资市场整顿,维护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农资购买使用权益。
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连续五年把“新网工程”建设列入要办的实事之一,将“新网工程”建设工作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修文县社抓住发展机遇,举全系统之力,强力推进“新网工程”建设。自2006年来共投入资金600多万元,建成配送中心7个,乡村绿色回收站16个,规范农家店(超市)208个。实现超市全县乡镇100%覆盖,服务人口30万人,提供就业岗位200多个;实现农资商品、烟花爆竹100%配送。一位农民朋友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农家店、超市进村,我们早可以买、晚可以买、无钱可以赊账,真是太方便了。在供销社农家店、超市购物,质量有保证、价格又实惠,供销社又回到了农民群众中间。”
为规范网络管理、提升网络竞争力,修文县社还于2009年在贵阳市率先制定了《“新网工程”管理规范标准》,实现了三个“纳入”,即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管理纳入基层供销社年终目标考核、范围纳入“三创一办”。修文县社坚持每月对农家店进行进销台帐、商品质量等方面的全面检查,使网络的服务功能得到明显提升,服务领域得以不断拓展,基本实现了“一网多用”。
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 助农增收
修文县社快速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领办和建设。2009、2010两年就通过注资、提供技术支持、参与生产经营等方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9家,涉及种植、养殖等领域,入社农户达1718户,销售收入达5000万元,助农增收500万元。主要农副产品通过专业合作社组织生产、加工和销售进入市场,提高了农民生产种植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为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修文县社还以乡镇小型市场为基础、县级市场和乡镇大型市场为骨干,通过资源整合改造提升乡镇农贸市场。目前,全系统拥有自建乡镇农贸市场5个,托管县城农贸市场1个。其中,仅扎佐镇供销合作社就累计投入600多万元,建成营业面积1.5万平方米、500余摊位的农贸市场,目前有200家商户在此经营,市场年交易额在1.6亿元以上,实现利税500多万元,提供就业岗位800余个,带动周边1000多户农民发展种植业,帮助农民创收3000多万元。
项目建设助上一层楼
近几年,修文县社共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相继建成三个县社直属企业、四个基层社综合楼,并对基层供销合作社8个分销店进行了改造,社属企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同时,修文县社紧抓机遇、加强项目建设。修文县社主任张家勇向记者介绍拟建的“贵州·修文(久长)供销产业园”项目进展情况时说,该项目已经列入了修文县政府“十二五”发展规划,也是贵阳市供销合作社“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10亿元、占地950多亩,项目包括水果批发市场、蔬菜批发市场、粮油批发市场、再生资源加工基地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可实现年交易额30亿元、税收1.5亿元左右。项目计划于2015年建成。届时修文县供销合作社将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黔中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