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为支持小企业的发展,解决其资金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小企业融资问题得到初步缓解,但是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存在,例如,小企业融资比例仍然较低、融资成本明显偏高、融资渠道不畅通等。
俗话说,要医病,先查症。探究起来,导致小企业融资难并不仅仅因为小企业自身的“先天不足”问题,具体来看:其一,通胀膨胀压力带来的影响。为缓解国内的通胀压力,央行先后采取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基准利率等政策措施,造成了部分商业银行收紧银根、压缩小企业贷款的现象;其二,银行管理机制带来的影响。调查发现,部分银行业机构对下级上存资金实行优惠政策,致使部分欠发达地区银行业分支机构为避免信贷风险,将资金上存上级行,以取得较好的利润和业绩,支持小企业的力度则明显不足;其三,资本市场发展带来的影响。近年来,国家一直致力于发挥资本市场支持小企业融资发展的积极作用,但在欠发达地区,小企业资金需求很难通过银行业以外的渠道解决;此外,抵押、担保难也是造成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因素之一。
针对小企业融资难的具体“病症”,要想解决小企业的融资难题,至少应从四个方面找寻医病的“良药”。
其一,政府应优化小企业融资环境。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信用创评的组织领导作用,大力开展小企业信用创评活动,以“诚信企业”品牌吸引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对小企业的投资。同时,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服务功能,为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等中介机构的建立提供服务,搭建平台,但是不能对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否则又可能走入“企业破产,政府买单”的怪圈。当然,地方政府可以研究实施“贷款奖励制度”,设立奖励基金,对金融机构支持小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实行评比、表彰和奖励,充分调动银行业信贷支持小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其二,有关部门需加大政策贯彻执行力度。2010年,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分别出台了《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 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有关政府部门和监管部门应结合国家政策出台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推动小企业融资政策的落实。与此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结合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根据当地实际做好小企业发展规划,积极扶持和发展产业协会等组织,增强组织的服务带动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
其三,银行业机构应加快产品创新力度。银行业机构应进一步抓好业务发展和产品创新,特别是要加快小企业信贷服务产品的创新力度,应在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范围内,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品、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拳头产品的小企业信贷支持,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开展适合小企业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和信贷模式创新,继续推进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建设,积极寻求与产业协会等小企业信用共同体的信贷对接,在更好满足小企业生产资金需求的基础上,加大对产业化、产业集群的支持力度。
其四,小企业应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小企业要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必须根据资金“逐利性”特点和“安全性”原则,在政策范围内诚信经营,不断引进和培养人才,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增强信息透明度和真实性,可以通过互联网发布自身生产、经营、管理的真实信息。同时,树立品牌意识,加大科技创新和应用力度,提高产品品质和附加值,拓宽销售渠道,提高收益率,用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与信用取信于金融机构或投资者、债权人。在抵押物、担保品等缺乏的情况下应充分寻求合作,成立产业协会等新型经济组织或信用共同体,自筹担保基金,并随着自身的发展需要逐步扩充担保基金,增强抗风险能力,以实现贷款融资的便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