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4月1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坦洋工夫印象

黄艺辉

  记得一次在课堂上,制茶老师林德恩向我们讲述坦洋工夫的故事: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1874年),坦洋村人胡应才,采用手工搡揉、发酵、烘焙精研红茶成功,经广州远销西欧,声名远播。此后茶商纷纷入山求市,村中一条不足一公里的街道,有茶行36家并设洋行。坦洋工夫远销荷兰、英国、法国、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被英国王室指定为特供茶。1915年坦洋工夫与国酒茅台同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由于享誉中外,当时写信回村只需写“中国坦洋某某人收”,坦洋村人就能收到。

  毕业已二十多年,但坦洋工夫的这个故事我依然记得清楚。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境内,有近70万个村庄,写上“中国坦洋”收信人竟能收到,这真是个奇迹。

  遥想当年,每逢春季,村中街市“工兮商兮,攘攘熙熙”,茶香浮动,弥月不散,俨然一幅清明茶乡图。民谣唱道:“三月坦洋好景世,左右茶行大街中”,“茶季到,千家好,茶袋铺路做床倒”,正是当年坦洋村市井繁华、茶季繁忙的写照。

  何为坦洋工夫?清人郭苹野有《坦洋村记》云:“至坦洋,四山排闼,一水中流,鸡犬相闻,圜阓茂盛。产茶美且多,有武夷之风,外邦称为小武夷是也。”所谓“有武夷之风”“外邦称为小武夷”,盖言坦洋工夫红茶的制艺源自武夷,在外国人看来,它是一种别具风味的武夷红茶。但坦洋人似乎不满意“小武夷”的冠名,此茶以坦洋当地茶叶为原料,且制作工艺颇费工夫,也许是为了区别于武夷山的红茶,坦洋人把本村创制的红茶正名为“坦洋工夫”。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使海陆交通阻隔,加上政府苛捐杂税,商人掺杂作假,以及印度红茶的兴起等原因,坦洋工夫市场迅速萎缩,坦洋村的百年鼎盛渐渐泛黄,1960年以后,绿茶开始受到大众的热情追捧,坦洋茶区由“红”改“绿”,坦洋工夫所剩无几。

  虽然在学校的初制实验场我们曾制过坦洋工夫;虽然在学校的审评检验室里我们曾品过坦洋工夫;虽然我们曾去过距学校20多公里的坦洋村参观实习过……但毕业后所接触的大部分是乌龙茶,对坦洋工夫的印象随着时光的推移而慢慢变模糊了。

  自金骏眉横空出世后,全国各地红茶也随之遍地开花,在漳州新城茶叶市场,就有数十家红茶专卖店。仅2011年春节前后,来自于坦洋工夫原产地福安的茶商就有13家。红茶又红了。

  红茶红了,关注的人、问的人、托我买的人自然也就多了。担心辜人所问,生怕辜人所托,我不仅经常出入经营红茶的商铺细细比较,还找来珍藏多年已经泛黄的专业书重新温习。渐渐地又忆起了坦洋工夫的些许印象。红茶是目前世界上消费区域最广、生产量最多、国际贸易量最大的茶类。有着共同的品质特点“红汤红叶”。可分为工夫红茶(又分为芽形、叶形、碎片末形)、红碎茶、小种红茶(主要有正山小种和外山小种)。工夫红茶生产地域很广,产品甚多,名称一般以地名命名。如闽红有三大工夫,称:坦洋工夫(创于咸丰元年1851年)、政和工夫(创于光绪元年1875年)、白琳工夫(创于光绪十年1884年)。

  一日,我进入一红茶店,女主人是来自福安社口镇的,她说站在她家的窗前就能看见省茶科所的操场,小时候是在茶香中熏大的。女主人见了我,忙取出一泡条索紧细、匀齐的坦洋工夫置入白瓷瓯,笑吟吟地问:“喜欢喝茶水呢还是闻茶香呢?”“水”我脱口而出。只见她将沸水倒入茶海,过几秒再将它到入白瓷瓯。“怎么不把沸水直接倒入茶瓯里?”我不解。“用稍低温度的水来泡茶,可以降低苦涩味,但对香气不利。这茶细嫩,你又注重汤水,所以就用稍低温度的来泡茶喽。”女主人的解释让我恍然大悟。

  望着那红艳明亮、金光闪耀的迷人茶汤,闻着那与众不同的花香蜜韵,品着那温润甘甜的滋味……我心已醉,醉得分外的红。接触越多,印象也就越来越深了,我对坦洋工夫也越来越离不开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