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如今已经走到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气候、资源、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中国刚刚跻身全球经济总量第二,发展过程中遭受到外部的各种挑战;另一方面,经过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性问题也口益显现——资源约束强化、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发展不协调等等。来自内外部的各种挑战都在提醒人们:依靠外延扩张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因此,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全面部署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是必然选择。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给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广阔空间。无论是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还是科技进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都给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而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尤其是产业结构的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开发以及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金融的支持就更加具有关键意义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作为市场经济的核心,金融业必须转变观念,坚持科学的金融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深化自身改革的同时,进一步完善金融管理,提高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水平,积极配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满足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型金融服务需求。就当前而言,金融业既要大胆创新,不断推出各种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金融服务产品,又要优化资源配置结构,重点支持农业、中西部地区、低碳绿色产业和产品的发展,同时还要强化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确保金融业的稳健运行,为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
在“十二五”时期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中,“三农”问题尤其令人关注,而农村金融问题也是我国金融业在“十二五”时期必须有所突破的一大瓶颈。在农业银行整体改制上市,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得到较快发展之后,未来的农村金融的发展重点似乎应该更多关注从机制上解决农村金融的投入问题。要解决长期以来农村金融资源投入不足的问题,显然不是组建一些机构就可以解决的,而是应该根据科学发展观,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出发,统筹考虑各项政策的协调配合,打造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促使各种金融资源向农村流动。同时,必须深化农村金融机构内部的改革,切实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有效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
“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金融业面临各种不确定因素、形势极为复杂的一年。在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下,金融业需要用更多的智慧,抓住历史性机遇,大胆创新,切实提高金融业服务经济的能力和效率,打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开局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