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1年4月1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行走内蒙古
变则通达 强则固本

杜弘林

  开栏语:

  如金牛垦耕川峦,如金鹰翼展云天。

  自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成立,至今已有五个春夏。这五年,被誉为全区农村信用社发展最好最快的五年;这五年,也是全区农信社运行最平稳的五年。在这五年里,内蒙农信人脚踏实地,扎实前进——全区农信社资产、存款、贷款、利润分别以年均26%、31%、32%、82%的速度递增;在这五年里,内蒙农信人拼搏奋进,谋求高远——2010年底,中国银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在全国25家省级联社中,内蒙农信贷款增幅居第四位,利润总额全国第七。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内蒙农信以转变方式的姿态再出发之年。站上新高度、新起点的内蒙农信人不忘回眸,标注征途上的足迹,探寻发展的规律。

  内蒙农信何以快速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佟铁顺的论述简明扼要:

  改革是动力、科技是支撑、人才是保障。

  佟铁顺认为: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只有改革才能实现脱胎换骨的变化,只有改革才能把历史上的问题彻底化解,只有改革才能实现资产保值、从而获得更大的增值空间,也只有改革才能使员工的面貌焕然一新。

  而在改革中,产权是根本,是关键。因为产权决定机制。

  十一五期间,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全面推荐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了首轮改革任务。截至目前,已将过去分散的1225个乡镇级法人信用社整合改制为9家区域性的农商行和农合行、80家旗县统一法人社和3家单一法人社。

  在加快推进产权改革的同时,法人治理不断完善,经营机制开始转换,初步建立了决策、执行、监督相制衡,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

  改革的持续推进需要科技的支撑。这曾经是农信社发展中的“短板”,也是最让佟铁顺“操心”的事。

  深谙“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内蒙农信用五年时间走过了商业银行20年的信息化建设之路,使农村信用社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了从无到有、局部领先的突破性进展:

  2007年底,内蒙农信完成了核心业务系统上线,实现了全区数据大集中和通存通兑;2008年3月,实现了金牛卡手法;2009年3月,首台ATM机投入运行;截至目前,银行卡市场占有量跃居全区第二位。

  现代科技手段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增强了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功能和管理水平,科技成果的不断转化促进了农村信用社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提升,科技的整体推进和跨越发展,使农村信用社固有优势不断放大,得以跻身于现代银行之列。

  但是,佟铁顺也看到在科技发展方面,农信社“还没达到商业银行的水平,更不能说超过了人家”,这其中最根本的差距还是在“人”。

  人是一切事业发展的保障。

  自治区联社成立后,采取民主选举、竞争上岗、公开招聘、异地交流等方式,对旗县联社领导班子进行调整、充实和交流,使其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得到优化,领导班子的政治觉悟、专业化水平、领导能力、事业心明显增强。

  在员工管理方面,采取同工同酬、推行绩效分配体系、建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加大培训力度等措施,实现了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

  如今,脱胎换骨、焕然一新的内蒙农信军团仍然坚守着心中那份不变的坚持。

  “无论如何发展,农信社不能弃农。”佟铁顺的态度很坚决。

  2006年以来,内蒙农信社累计投放各项贷款3559亿元,其中发放农牧业贷款2516亿元,仅农机具购置专项贷款就有1909亿元。农村信用社提供的农牧业贷款,占全区农村金融市场的90%以上。此外,农信社提供的个私经济贷款和下岗再就业贷款在全区农村金融市场占比也分别达到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二。

  服务“三农三牧”,是内蒙农信社的宗旨;社农情深,是内蒙农信社立社的根本。武川县五道沟村村民丁瑞生手拿着农信社的“富农一卡通”,大声说:“放款是信用社给放的,咱有钱了,存当然也存信用社”。

  这是内蒙农信社的支农理念与农民的朴素感情碰撞出的火花,这火花照亮了内蒙农信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做咱老百姓自己的银行!”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