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1年4月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刘老石的“三农”遗产

曹杰

  刘老石十年如一日地带领青年从城市回到农村,走遍大江南北的中国乡土,调查、扶贫、支教、帮助农民建立合作社以及推动文化发展。他帮助大学生认识中国,帮助农民融入现代化,他是中国致力于“三农”事业的知识分子的缩影,他的“三农”遗产弥足珍贵。

  2011年3月24日晚,新乡村建设的重要践行者、全国支农大学生敬佩的导师刘老石,因车祸抢救无效不幸离世,生命的年轮在他第43个岁月永久性定格。

  刘老石是谁呢?他首先是一名教师,是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项目部主任,是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负责人。与这些刻板的头衔相比,他作为社会实践者做的事情更有生气。从2000年以来,他创立并一直领导全国大学生支农调研队,让至少1000名大学生认识了农村,并让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在毕业以后走上了直接或者间接为农村服务的道路。

  作为一名“中国乡土大百科教师”,刘老石围绕着支农事业,为学子和农民各自留下了一笔财富。

  苦心操持的支农队伍,是他留下的独特遗产。

  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不了解农民,就不了解中国。重庆市解放碑商业区,高楼林立、商贾云集,这是中国城市的一个缩影;而就在不到200公里外的重庆市武隆县大山深处一个贫困村,对这里的大多数村民来说,每月几元钱的电费已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这是中国农村的现状。城市在冲刺,而农业、农村、农民却刚起步。

  面对“三农”落伍掉队的时代课题,刘老石是不愿意领着学生在书斋研读经典,沉着气做学问的。他直接选择了“接地气”的教育方式,即让学生通过和最基层的农民接触,用脚丈量真实的中国。用刘老石自己的话说,“在我的两手中托着不同的弱势群体,一边是在衰败的农村中亟待帮助的农民,另一边是在就业压力中嗷嗷待哺的青年大学生。”他的任务既困难又简单,就是让学生和农民结合起来,让农村获得些许帮助,让大学生们认识到现实。

  于是,作为最早的“三支一扶”实践力量,他十年如一日地带领青年从城市回到农村,走遍大江南北的中国乡土,调查、扶贫、支教、帮助农民建立合作社以及推动文化发展。更难得的是,从回乡调研到梁漱溟乡建中心,再到国仁绿色联盟,支农队伍已能常态化发展,播下的种子不计其数。

  对于农民合作精神的重塑,是刘老石留下的更为重要的遗产。

  有饭吃,没钱花,这正是多数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实际上就是温饱状态,再往小康路上走的时候,卡住了,缺钱、缺市场、缺技术,几乎什么都缺。农业脆弱的温饱,既经不起变故,更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最大短板。

  在大包干的发源地,书记沈浩竭尽全力为小岗农民跑资金要政策,拼命“输血”以解决这个瓶颈。但无法有效破除“单干”掣肘、失去了组织保护的个体小农,在市场经济的巨澜面前常被“捉弄”。与沈浩相比,刘老石生前的实践更具时代意义。这些长期浸淫农村的实践者则从一开始就选择了另一条道路:从农村的精神激励开始,进而形成农民的组织化,最终实现农村全面发展的思路。在他们看来,农村的贫困,更为根本的是精神贫困;资源的稀缺,根本原因在于农村的非组织化。总而言之,习惯单干的小农亟待培养精神和物质的凝聚力。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出台,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实现了民间力量和政府力量的配合,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已经突破30万家,发展势头强劲。刘老石坚持一生所走的农民合作化道路,正在逐渐克服小岗单干模式增产不增收的尴尬,朝着经营方式、生产规模、产品标准的现代化方向前进。

  帮助大学生认识中国,帮助农民融入现代化,刘老石是中国致力于“三农”事业的知识分子的缩影,刘老石的“三农”遗产弥足珍贵。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