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氨氮和氮氧化物将纳入减排约束性指标,农村和农业将首次纳入污染物约束减排的范围。为推动农村环境治理,环保部近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指出,农业污染减排主要涉及到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两种污染物,重点排放源是集镇生活污水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在污染物减排之外,农村土壤污染也将是“十二五”农村环保规划的重要内容,其中土壤环境信息管理和污染场地修复将是重中之重。
3月28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中国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也指出,中国农村地区目前普遍面临污染排放总量大,生活污染、面源污染严重,工业污染、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剧等突出环境问题。中国计划到2015年完成6万个建制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在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土壤环境保护5个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有业内人士表示,要实现上述目标,最大的难点在于畜禽养殖污染和农村的土壤污染治理。
根据《意见》,国家将开展全国粮食主产区、瓜果和蔬菜产地以及矿产资源开发影响区等重点地区土壤污染加密调查,并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试点和以奖促治政策实施村镇开展土壤环境监测试点,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三级土壤环境监测网络。
化肥、农药是当前地表水体的重要污染源之一。目前我国化肥使用量大约为4700万吨,而化肥利用率仅为30%左右,不及发达国家一半。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农业源主要污染物如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分别达到1324.09万吨、270.46万吨、28.47万吨,分别占到全国排放量的43.7%、57.2%和67.3%。
今年“两会”上就有代表提出,农业面源污染正在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呼吁中央大力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并给予有力的财政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环保厅厅长姜晓亭在“两会”期间表示,要进一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另外,搞好农业产业化的延伸链,有助于农产品和养殖业产品的深加工,进一步拉长产业链。在节能减排空间较小的地区,应尽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畜禽散养,发展规模化养殖,加强畜禽粪便综合治理,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保证在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而我国目前农村污染防治技术研发不够也是农村环境治理的瓶颈之一。记者了解到,在广大农村,低污染化肥、农药品种少、价格高,基层农技机构公益性推广服务不足,农民得不到科学施肥、用药等方面的必要培训的现象较为普遍,农村环保亟需科技支撑。
针对这种现象,姜晓亭代表建议,应加快农村污染治理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引进,摸清农业面源污染的组成、发生特征和影响因素,全面掌握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预测预警机制,完善农村环境安全评估体系。加强新型高效肥料、高效低毒农药、生物防控技术、畜禽粪污低成本治理技术、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天津市环保局总工程师包景岭呼吁,国家应该建立科研平台,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技术水平,促进农村环境保护技术的攻关和推广。比如,大力推广农药、化肥的合理施用技术和缓控释肥技术。
李干杰在会上表示,自2008年中央财政设立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以来,3年共安排资金40亿元,带动地方资金投入近80亿元。今明两年中央财政还计划安排95亿元。未来,将有更多资金投入农村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