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后,全国各地的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也由此诞生了很多新鲜词儿,文化合作社、民俗合作社、乡村旅游合作社……,他们称呼不一,模式有别,但都在发展中逐步地承担起宣传引导先进文化、改善民风民俗的重任,都饱含着当地农民爱家乡的朴素情怀。
老牛湾村地处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西北边陲万家寨镇,是一个有270多名村民的古老村庄,这里是黄河入晋第一村,也是中国唯一一个长城与黄河汇流之地。2006年以前,这里闭塞落后,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1736元。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早已司空见惯的村景正是老天赐予他们脱贫致富的财富。一天不知从哪里来了几个外地人游玩,村里人稀里糊涂地当上了导游,继而将自家房子收拾成农家乐庄园。每当有游客前来,村民就拉着游客在村里转一圈,一旦游客提出想去周边走走,或者一下子来了几十人的团体,他们就犯了难。2008年8月,毕业于旅游管理专业、分配到这里当村党支部副书记的何蛟,整合全村具备接待能力的21户农家,注册成立了山西省首家旅游专业合作社——老牛湾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组织起来后,指导农家乐接待户统一住宿标准、统一价格、统一餐饮、统一服务流程。通过提高服务专业程度和品质,虽然价格高了,但游客却更满意了。社员获得了更高的收入,也逐渐认可了这个新事物。2008年以来,合作社每年接待游客5800多人次,接待户每年户均增收1万元。村民基本都参与到和旅游有关的接待、运输、开快艇等第三产业,古老的老牛湾成了名副其实的旅游村。
由于老牛湾是新开发的风景区,当地没有旅行社,合作社成了没有赢利的“旅行社”,为游客设计了更丰富的行程。不再限于拉着游客在村里转悠,而是将路线设计成陆路、水路齐头并进,延伸开去。走陆路可以参观明朝留下的军事古堡,走水路则乘快艇游览晋陕大峡谷和万家寨引黄水利工程。而黄河流域唯一一座有人居住的小岛——河曲娘娘滩和西口古渡更是美名远播,成为中外游客的必游之地。
有了合作社,社员不再是简单的接待员,更要成为老牛湾文化的宣传员,用演艺形式将这一品牌推广出去。白天,社员引领游客饱览美景,晚上邀游客到演艺大厅欣赏原汁原味的二人台和河曲民歌。合作社排演了老牛湾历史文化剧,展示这里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三叶虫化石、陶器、铁器,明朝成化年间修建的抵御瓦剌族进攻的防御工程及这里独特的漕运文化。合作社还计划投资建一座明朝大营,让游客可以骑马到达景点,亲身体验这片土地上曾经的金戈铁马。
除了风情各异的旅游合作社、民俗合作社,文化合作社这个古老而新鲜的事物也破土重生。说古老,因为它的文化内容是民间悠久流传下来的,说新鲜,是因为它将帮助农民群众增产增收的组织形式,引入文化领域,带领农民装点自己的精神家园。
湖北省丹江口市盐池河镇盐池湾村文化互助合作社是湖北省首家村级文化合作社,于2007年9月注册成立,以公共服务为主,民办公助,是为老百姓提供文化服务的平台。只要有文体爱好的村民可自愿报名加入,合作社按照村民的才艺类型编成了民歌组、秧歌舞、棋牌组、唢呐组、读书社等活动小组。在合作社的固定活动场所,社员们拉开嗓子,唱着《货郎担》、《张生闹五》、《观花灯》等地方民歌;棋牌组6张象棋台酣战淋漓,引来几十人围观。合作社还组织社员走街串巷,演奏“山坡锣鼓”,扭着秧歌,围观者无不叫好。原先没事只会唠家常的中老年妇女成了扭秧歌和健美操表演的主角。大家都说有了合作社,不仅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艺,而且找到了集体,倍感温暖。
很多地方的文化合作社除了让社员自娱自乐,还承接了对外文化演出的任务。大操大办红白喜事是农村的风俗,也是陋习。在湖南省邵阳县,这种风俗逐渐被文艺节目取代,多数家庭的红白喜事由文化合作社表演戏曲、渔鼓等节目,节约又体面。全县多家文化合作社一年为3万多农户的红白喜事出场表演,每场节约资金50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