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和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建立长效机制,解决“三农”和小企业融资难,促进“三农”和小企业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
探寻症结
改革开放以来,融资难最初的表现形式是农民贷款难,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加剧,融资难的对象由农民进一步转变为“三农”和小企业;资金融通的形式由单纯的贷款,转变为贷款、承兑、贴现、保证函、债券、股票、理财等多种融资需求;金融供给的对象由原来的四大国有银行转变为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等并存,并随着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了多家金融机构百花齐放的新局面。从农民贷款难到“三农”和小企业融资难,从金融机构单一化到金融多元化,尽管金融服务需求和供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三农”和小企业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与金融供给之间的矛盾,是当前金融业最主要的矛盾之一。
融资五难
“三农”和小企业融资难既有金融体制机制问题,也有“三农”和小企业自身的问题。融资难主要“难”在五个方面:
首先,难在金融体系不健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运行效率无法与城市相比,其产生的剩余资金本来就少。由于金融机构的逐利性和金融制度的缺失,使得原本不多的农村剩余资金纷纷流向城市。农村有效信贷投入严重不足,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难以满足“三农”和小企业融资需求,加剧了本已紧张的资金供求矛盾。
其次,难在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风险评估技术尚不成熟,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三农”和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估体系,缺乏建立风险评估模型的数据基础。
第三,难在金融风险防范。由于“三农”和小企业规模小、风险大,缺乏有效的抵押和担保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融机构的放贷意愿。信贷人员在发放“三农”和小企业贷款中存在“两怕”问题:一怕“三农”和小企业贷款风险大,贷款放出去不能保证按期收回;二贷款形成风险,承担责任。目前,金融机构实行的是贷款包放、包收的原则和贷款责任追究制,由此一来,信贷人员因为考虑个人利益怕担责任,对有效担保抵押的就积极放给,没有担保抵押的就拒之门外,致使贷款面越来越窄。
第四,难在信用担保机制不完善。近年来,我国加快构建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为解决“三农”和小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等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担保机构总体规模较小,抵御风险能力不强,信用担保放大系数低,功能不完善,管理亟待加强等。
第五,难在融资渠道狭窄。目前,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滞后,民间融资、上市融资、发债融资等渠道不畅,创业投资机制尚未形成,产权交易市场功能尚未发挥,“三农”和小企业难以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获得有效的资金供给。直接融资渠道窄,资金总量少,使得“三农”和小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进一步加大,加剧了银行贷款的难度。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