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3月1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代表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孙其信:农业持续生产力提高是关键

  “在连续多年的粮食增产后,去年是我国粮食生产的又一个丰收年,应该说目前我国的粮食生产和保障能力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增产的背后是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双重薄弱,如何实现提高农业的持续生产能力才是未来我国农业生产中最需要解决的事情。”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孙其信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作为重点,‘十二五’规划也提到未来要加大对农业水利设施的投入,我觉得这对于我国的农业生产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正确的决策。”孙其信说,“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地方都存在着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水利灌溉设施落后,年久失修的问题,农业生产对灾害的应对能力和防范措施非常薄弱,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农业的持续生产能力将难以得到提高,农业生产难以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

  此外,孙其信认为,从软件上来讲,我国农业的科技创新和推广投入不足,也是制约农业持续生产力提高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以国家公益性推广为主,并建立了省、市、县、乡四级推广网络。乡级推广站(点)是服务农民最直接的平台,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人员编制、经费问题,服务人员不到位、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很多乡级的农技推广站(点)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致使农业生产沿袭老旧传统,无法发挥现代科技在农业中的作用,未来应该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力度,来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粮食价格不高,农民从种粮中获得的收入增长不足,导致种粮积极性不高。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应该认真研究完善粮食价格机制,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孙其信说,“我建议,在未来的《粮食法》中,要把如何保障农业持续生产力的提高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来保障中国的农业安全。”


 

  全国人大代表王明容:教育是解决“三农”的基础

  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的薄弱,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珙县王家镇和平村妇女主任王明容有非常切身的感受。“首先是基层服务平台的缺失,我们是山区,你要去我家里做客,得提前一天告诉我,我得到距离村子很远的镇上去买肉,否则没有东西招待客人。”她说。

  对他们来说,这个并不是最难以忍受的,但是这样的生存状态却影响了当地的教育。这次知道她来开两会,很多人希望她反映农村的教育问题。“农村孩子受教育是农民家庭发展的希望,也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王明容说,在她的家乡很多小学没有英语、体育老师,造成很多小学开不了英语课,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基础教育缺失,学生升入初中后跟不上课程。  

  王明容在调研中发现,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问题主要在于经费和师资。农村税费改革后,义务教育投入的缺额越来越大。教育事业经费主要是县财政负担,一些县的教育事业经费支出占整个财政收入的85%,占财政支出的25%,即便如此,教育经费仍然严重不足。同时,各级政府在分配各项教育事业经费时,通常是按照“生均经费”的方法来配置,这又进一步加剧了教育资源分配的差距。为此,她建议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学校公用经费配置方式,资金投入要向农村中小学和贫困地区学校倾斜。同时,建议中央和省级财政划拨专项资金,一次性地帮助贫困地区农村解决历史遗留下的“普九”欠账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张秀隆:让农民享受到更多公共服务

  “提高农民生活的幸福指数,要整合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让农民更多地享受到公共服务。要改变农民群众这种文化活动贫乏、精神生活单调的状况,应加大力度实施惠农文化工程。”谈到目前农村公共服务不足的现状,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来宾市委书记张秀隆表示,应整合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以文化惠农工程推动新农村建设。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要“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 文化惠农工程将成为今后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之一。

  2008年底,广西来宾市实施以“求知、求技、求乐”为主题的“三求”惠农工程以来,两年多时间过去了,来宾市“三求”惠农工程收获了累累硕果。让村村都有完善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内设高标准的灯光篮球场、文艺舞台、内设科学活动室、图书室和卫生室的宏伟蓝图正变成现实。

  张秀隆表示,“三求”文化惠农工程的实施,引发了一系列积极的效应,“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村面貌大为改观,为农村的繁荣发展构筑了广阔的平台,它也成为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主阵地。而且,农村社会治安状况进一步改善,促进了乡风文明和社会和谐。农民逐步培养起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文化活动不断增加,广大农村的社会风气焕然一新。2011年来宾市将最终实现村村建有公共服务中心综合楼的目标。”

  在他看来,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

  因此,张秀隆建议,加大对农村地区实施惠农文化工程的扶持力度,通过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让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到科教文卫体等公共设施服务,缩小城乡在文化生活中的差距。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