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1年3月1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把论文写在田野山岭把人才植根江淮大地
——全国政协委员夏涛谈农业院校在城乡统筹中的作用
陆 璐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夏涛

  1984年,当改革的春风吹扬中华大地,农业院校对偏远贫困山区的农业扶贫也如一缕春风吹向了山间、吹向了田野。安徽农业大学的教授们放下手中的教鞭,背起行囊踏上了去往大别山的征程,走进了那片红色热土,为改变老区面貌,富裕老区人民,他们不畏艰苦,科技扶贫,走出了他们的“大别山道路”,而这条路一走,就是27年。

  谈到安徽农业大学的“大别山道路”,全国政协委员夏涛脸上露出了自豪的表情,他说:“安徽农业大学从‘大别山道路’中,找到了地方农业院校办学的方向,同时在探索服务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统筹中发挥着农业院校的独特优势。”

  针对大别山区的农业状况,1984年,安徽农业大学专门成立了“扶贫办公室”,派出了200多名专家教授和科技人员,深入山区,对大别山区的气候、土壤、农、林、茶等自然资源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帮助山区确定了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在科技扶贫的过程中,安徽农大先后有300多名教师参与扶贫,培训农民学员100多万人次,大别山农业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农业对于科技的需求不断加大,“大别山道路”的科技扶贫内容也有了新的突破。夏涛说:“扶贫为大别山农民脱了贫,而我们新的发展目标是如何帮助他们致富。而要实现致富,必须通过科技支撑,为地方产业和地方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于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安徽农大提出了走“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一批又一批的师生扎根基层,用他们的所学,结合山区经济,实现校企对接。宛晓春和李尚庆教授在皖南山区建立了“最牛”茶叶生产线,设计出了国内第一条“炒青绿茶初制清洁化生产线”,带领我国制茶业走上了全自动流水线操作之路。据当地政府部门统计,这条生产线投产后,茶农在高档茶销售上增收了50%,中档茶也增收了30%。多年来,通过安徽农大师生的科技支撑、产业带领,绩溪的蜂产业、贵池的“秋浦花鳜”、舒城的油茶、怀远的石榴……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字牌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引领着龙头企业深化发展。学校先后与20多个市县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与当地政府和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300多项;与10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

  如今,安徽农大不仅坚持走着“大别山道路”,他们服务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展。夏涛介绍说,“我们不仅在服务地域上进行了扩展,走出了大别山,走向全省甚至全国,而且在服务内容上也实现了新的飞跃。我们不再是‘农民需要什么,我们送去什么’,单纯的技术服务、产品研发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现在我们要做的应该是科技引领!”

  夏涛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安徽农大近年来在科技引领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小麦高产攻关项目。1998年至2003年,安徽小麦饱受恶劣天气和病虫害影响,种粮面积和产量也在逐年减少。安徽农业大学的胡承霖教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提笔向当时安徽省分管农业的副省长写下了一封长信,从改善麦田水利基础设施、推广良种良法、加强技术培训、建立高产示范样板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附了一份“安徽小麦5年增产50亿斤”的攻关方案。很快,“小麦高产攻关”项目被列入了安徽省“农业十一五”规划,经过胡承霖教授等一批战斗在基层的科研人员的带领下,“十一五”期间,安徽小麦增产90亿斤,远远超出了当初设定50亿斤的目标,而这一切离不开安徽农大师生每日在田间地头的奔波,离不开他们起早贪黑的实验,他们事事亲历亲为,为的就是把好关、做好示范。

  如今,安徽农大在“小麦高产攻关”项目的基础上,将科技引领的步伐迈向了水稻、玉米、果蔬以及养殖产业,同时与180多家企业共同承担纵向、横向项目430余项,与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研发中心30多个,为安徽省的粮食生产、适应性农业以及优势主导经济作物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而安徽农业大学也在不断改进“大别山道路”的过程中,找到了农业院所的方向,以及在城乡统筹中所要发挥的作用:那就是培养一批懂科技的农业专业人才,鼓励他们走进基层,将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用现代农业的技术装备农业产业。

  夏涛对记者说:“安徽农大一批又一批的师生接过老一辈的火炬,把青春和汗水挥洒在新农村建设的田野中,把论文写在了田野山岭间。今年温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还首次将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时提出,而在推动农业现代化,推进城乡统筹过程中,农业院校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