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疑难:促销水平是节前超市竞争的关键环节,但有时我们在促销前无计划、促销中无分析或跟进、促销后无总结检讨。进行盲目的促销致使商场销售额不稳定,甚至将已有的价格形象损失殆尽、得不偿失。为此,想请教促销商品到底怎么选,各类别的商品占比该如何合理分布?
行家:资深零供关系专家 黄静
释疑:根据对促销商品的分析,可由以下方案入手进行解决,应遵循以下原则:在促销商品的占比上A、B类商品应占促销品的30%-40%,季节性商品为20%-30%,临期商品20%。
从功能性角色来看,商品占比情况为:形象商品(做惊爆价)占10%—30%,销量商品(主要做促销价 也可做超低价)占40%—60%,效益商品(做超低价)占30%。
在价格带结构上为:惊爆价商品,促销售价低于正常售价30%-50%,零毛利或负毛利;超低价商品,促销售价低于正常售价15%-25%,毛利率2%-3%;促销价商品,促销售价低于正常售价10%,毛利率与平常持平。
在业态与商品组合原则方面,从不同业态促销商品选择的宽度与深度分析,卖场的商品宽度比深度重要,要求商品丰富、种类多。
宽度分析:照顾不同消费群的不同需求,如:有适合团购/个人/男/女/吃/用/玩。吸引顾客完成一站式购物。
深度分析:不同部门重点品类的商品深度促销,如:月饼类/洋酒类/洗发水,社区店等标超:商品深度比宽度重要,要求中类和小类多,同类商品具有选择性,以吸引目标性顾客的民生必需品为主。深度分析是以某类促销商品(食品类或生鲜类)的深度为重点经营。
促销商品的深度规划,应以战略性的商品结构及本地消费习惯来规划品类与单品纵深策略;以季节性商品为准,保证商品宽度,调整深度,以区域商圈竞争性调查为基础,建立对比性价格带为核心,促进销售。
促销商品的宽度规划应与区域商圈的竞争对手有差异,符合目标顾客的消费习惯,与其他商品要具有关联性,符合门店的发展模式。要根据商品大类的交叉贡献比率进行周期性调整,要具备实施促销门店业态的特定商品,促销商品的功能性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