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报纸有一种特别的爱好,是因为新闻写作使我由“破烂王”变成了“无冕之王”。 在我的小书箱里,有一份《中华合作时报》创刊号,已经伴随我度过了15个春夏秋冬。
我是在供销合作社这个“大摇篮”里成长起来的,父辈是当地供销合作社的“元老”。我作为父亲的接班人,被安排到供销合作社的再生资源公司,整天“灰头土脸”地与废旧物资打交道,是个地地道道的“破烂王”。后来好心的亲戚把我调到了当年经济红火的棉麻企业,并点化我学习新闻写作,于是我买来新闻教材一边自修专业知识,一边尝试新闻写作。
15年前,我在山东聊城棉麻企业成为新闻通讯员,恰逢《中华合作时报》创刊,更加激起了我投身新闻事业的热情,我积极报道供销合作社同仁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奋勇拼搏的最强音。当时,能够把自已的作品刊登在《中华合作时报》上,成为我最大的愿望。
1996年8月14日,《中华合作时报》发表了我采写的《山东莘县供销社赴新疆异地开发效益显著——发挥两地优势共创新业》的文章。当时,国家正在加大中西部地区经济开发的力度,聊城市的莘县供销合作社人抢抓先机,在新疆建设大棚蔬菜生产基地和织布厂,受到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高度赞扬。我庆幸自已及时捕捉并酝酿了这份“新闻大餐”,该文同年获得“山东省供销合作社好新闻奖”。
1998年4月,我离开了供销合作社企业,到新闻单位工作。在工作之余,我常常到供销合作社回望一下我眷恋的《中华合作时报》。2003年5月30日,《中华合作时报》发表了我采写的《倾力打造“京九”沿线绿色菜园——山东省莘县县长王勇访谈录》,再次加深了我与时报的感情。
现在,每当看到“聊城市供销合作社”的牌匾,就想起自己曾经在这方沃土上成长的足迹,想起为供销合作社创建和发展奋斗一生的父辈们,想起我珍藏的一份《中华合作时报》创刊号。
今年是《中华合作时报》15华诞,15年来,它迎着市场经济的风风雨雨,不断创新发展;它牢牢扎根于“三农”领域,并向社会各界延伸,催生出一朵朵绚丽的花。
(作者曾系山东聊城市供销合作社职工)
征文热线:010-63702558邮 箱:hzjjx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