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刘慧勇一道去煤矿的路上,他不时用手揉揉肩颈,每年往来于煤矿之间近8万公里的车程似乎让他的颈椎有些吃不消。从踏入包头煤校的那天起,他就与煤结下了不解之缘。从事煤矿工作,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给了煤矿,他将煤矿安全视为自己肩负的最大责任。数十年的辛勤工作,他已从当年井下一名普通的技术员成长为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煤炭局安全监察处安监组组长,成为保一方煤矿平安的矿山安全守护者。
“发现一个停一个,绝不手软”
“有重大隐患的矿井,发现一个停一个,绝不手软”,这是刘慧勇给自己定下的“原则”。三年攻坚战以来,他每年下井监察200多次,平均每周4次,从不放过每一个采面、每一个作业点的安全隐患,也从不放过任何一个“三违”行为,只要发现不符合生产条件的矿井,立即采取措施,或停产、或罚款。他觉得,只有这样煤矿才能真正安全,矿工的生命才能真正得到保障。
“三年攻坚战”刚开始时,一些小煤矿矿主的安全意识不强,对检查抵触情绪很大,为了应付检查,一些矿主与监管人员大玩“躲猫猫”游戏。即便在那时候,他也没有动摇自己的原则。
“我们到矿上检查都是采取突击的形式,事先不通知,到现场后马上下井。”刘慧勇说,“有些矿主为了应付检查,制造出假象,听到监管人员到来的消息,马上用砖墙将不符合要求的采面封闭,有的矿甚至将通往不符合要求的巷道口封闭做成‘推拉门’的形式——一旦检查人员将要下井检查,伪装的墙壁从外面根本看不出是采面,可见矿主真是绞尽脑汁。”
然而,这样的伎俩根本无法逃过刘慧勇的眼睛,“我们进去后发现有轮胎印直接延伸到墙根,因此产生了怀疑。”经过仔细检查,井下“假封闭”的手段彻底暴露。“假封闭打开后,里面灯光闪烁,许多矿工、车辆都在里面。”他说,“矿上采取的战术是‘你进我退’,和监管人员‘躲猫猫’,一旦检查结束马上扒开封闭继续生产。”当即,他要求矿上把井下所有的人员和装备撤出,停产整顿,待整改合格后方能继续生产。
过去有一家煤矿,2009年由于密封不合格被责令停产整改,停产一天煤矿就要损失几百万元,矿主到处拖关系,找熟人,还张罗要请刘慧勇吃饭。面对矿主的诸多“动作”,刘慧勇只坚持一项原则,不按要求打好密闭就不能复产。最终,无计可施的矿主只能认真按照要求施工作业,整改了安全检查出来的各个问题。
为了加大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效率,促进煤矿安全发展,刘慧勇还为辖区煤矿建立了完整的安全生产档案。设备先进、制度完善、安全生产主动性强的煤矿记入红色档案,相反则被列入黑名单,成为安监组的重点检查对象。
“现在所有煤矿被分为A、B、C三类,其中A类煤矿6座,一到两个月去检查一次;B类煤矿12座,每个月必须去检查,如果发现安全管理有所松懈,马上降级;其余的C类煤矿不定期去检查,为的就是能够不断发现问题,最多的时候,一家煤矿一个月能去6次。”刘慧勇说,他们对A类矿井要求非常高,只有那些能让他们完全放心的矿井才能被评为A。
“煤矿安全生产,不允许作秀”
刘慧勇一直认为,作为一名煤矿安全生产监管人员,不但要督促煤矿改正问题,确保煤矿安全生产,也要向煤矿业主灌输科学生产、安全发展的意识。只有双管齐下,才能真正提高煤矿安全水平,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健康。
今年初,刘慧勇带队到伊金霍洛旗一煤矿检查时,发现该矿除了局部通风机基本符合要求外,支护、工程质量、监测监控、提升运输、超前钻探等许多方面都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升井后他把矿主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你们矿的问题非常严重,可以说是‘一无是处’,没有一项做得好的,必须停产整顿!”矿上为了减少停产带来的损失,向刘慧勇保证10天内整改完成。
第10天,刘慧勇再次到矿上检查,发现矿上仅仅是采取了应付措施,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当即决定给予煤矿继续停产、罚款5万元的处罚。刘慧勇严肃地对矿长说:“你们矿存在许多问题,必须下大力气整改,每天这样‘捉迷藏’是没有用的。你们承诺的整改期限,我到时还会来检查,如果达不到要求就继续停产,加倍罚款。”他告诉记者,他们要求在下达整改通知的时候,矿上领导必须在场,有困难当场说出来,他们会尽力帮着想切实可行的办法、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想要拖延着不改是绝对不行的。
该矿在停产整改期间,刘慧勇先后六七次下井找问题,提建议。看到自己的煤矿越变越好,矿长的态度也逐渐转变,把以前不负责任的副矿长和总工程师全部辞退,从外地引进了专业人才,还多次到办公室找到刘慧勇,让他“到矿上看看,再找找问题,把把关”。在今年6月的质量标准化验收中,该矿被评为二级质量标准化矿井。相比以前,井上井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乌兰木伦的一个煤矿,为了给检查组留一个清洁生产、文明生产的好印象,特意在检查的时候将井下巷道用黄土铺垫,看到这种虚张声势的做法,刘慧勇马上对矿上提出了批评:“煤矿就是煤矿,我们提倡的文明生产、文明整洁是以浮尘不飞扬、积尘、积水和浮煤不超标、没有煤块杂物堆积、物料码放整齐、标识清楚为标准的,不是用黄土垫道。与其将心思花在‘作秀’身上,不如想想怎样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不仅提出问题,刘慧勇还给该煤矿找了一个“范本”——针对该煤矿的问题,他安排煤矿上至领导、下至班组长到当地一家“一级质量标准化矿井”进行实地考察,从设备摆放、电线吊挂到安全生产、文明生产等内容逐条学习。刘慧勇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煤矿认清自己的不足,明确今后发展的方向。
“让矿主信服,自身业务得过硬”
煤矿专业出身,又多年从事煤矿相关的工作,16年前就被评为“工程师”的刘慧勇,煤矿监察经验可谓十分丰富,然而他依然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自己业务水平。
“现在煤炭行业的管理者已经逐渐由过去的水平低、素质差的‘外行人’转变为高学历、懂技术的专业人才,许多矿长、总工程师都是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刘慧勇说,“要管好民营煤矿,要让他们对监管人员信服,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水平,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走在行业的最前面。”特别是近几年推行煤矿质量标准化过程中,他接触了许多煤科总院的专家,更是感叹自己水平有限。2008年,刘慧勇报考了自学考试大专班的课程,今年将拿到毕业证。
除了自我“充电”,刘慧勇还积极争取单位组织的学习机会。煤炭局组织人员到山东等地实地考察,到国家级示范矿井参观,参加考察的部分人员感叹每天下井检查够辛苦,去外地学习仍要下井。刘慧勇却觉得这是难得的学习机会,山东等地一些国家级示范矿井虽然开采条件不如鄂尔多斯,但他们在管理上下功夫,在安全上做文章,有许多先进的监察经验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