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0年8月1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古风茶韵情传世博 和谐茶会温暖世界
“世界和谐茶会”在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隆重召开
舒 曼

  “世界和谐茶会”上,20位中国世博茶仙子出色地完成了奉茶的艰巨任务,赢得了参会各国代表饱含深情的赞美。
  美丽的世博茶仙子将世博名茶落落大方地奉给到场的每位嘉宾。
  打开品茶专用茶具盒,每品完一道茶就放入盒中,直到收齐十个品茗杯。日本代表已经品完第六道茶。
  茶会上,福建省安溪县茶业管理委员会主任陈水潮向贝楠先生赠送八马“赛珍珠”铁观音。沈添土 摄

  2010年8月6日下午,由世博会联合国馆、上海市茶叶学会主办的“世界和谐茶会”在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隆重开幕。100多个国家代表共同上演了一场“助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世界多元文化的一次和谐融合”的世纪绝唱。本次活动是继“中国世博茶寿星”、“中国世博茶仙子”、“中国世博十大名茶入驻联合国馆启动仪式”之后,又一次在联合国馆举办的让世人广为关注的世博茶事盛会。

  世博会是一场让人激情澎湃的世界文化派对,也是一台属于全世界的科技和文明秀场。而这一“文化派对”和“文明秀场”终于有了中国茶文化的“话语权”。使150多年的人类世博会历史,不仅记录了人类追求“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世博精神,更展现给世人一幅中国茶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相互融合、彼此引领的壮美画卷。

  安溪铁观音、都匀毛尖、福鼎白茶、天驿古茗大红袍、西湖龙井、一笑堂六安瓜片、润思祁门红茶、湖南黑茶、富子天目湖白茶、张一元花茶等10大名茶一一亮相,各国嘉宾互相奉茶、共同品茗,现场顿时茶香四溢,气氛十分热烈。整场茶会传递着“和谐”的理念,拉近了现场所有人的距离。世界和谐茶会倡导和谐世界、国与国之间诚信合作、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尤其是第十一道茶“世界和谐茶”在各国代表手中传递,掀起了“世界和谐茶会”的高潮,许多国家代表深受感动。在和谐茶会的互动中,德国代表深切地说:“以前听说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但对中国茶叶很不了解。这次在世博会,让我品到了中国世博十大名茶的十种茶,而且是那样的有滋味,我感到特别的幸福。通过视频,通过主持人对每一种中国茶的介绍,使我明白了中国茶叶的丰富多彩,一下子改变了过去对中国茶停留在狭义的概念。尤其是今天国与国代表间的互相奉茶以及最后一道茶的传递,把中国茶文化的和谐思想融入其中,让我终身难忘。”

  加纳代表站起来感慨道:“首先,我要感谢上海世博会的举办,让我能品到如此绝妙而且是10种中国茶。其次,我要感谢主办方把中国茶的核心概念引入到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中去,今天的‘世界和谐茶会’举办的非常好,通过大家的奉茶,把我们带入到真正的和谐气氛中。感谢主办方的邀请。”

  联合国副秘书长、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总代表阿瓦尼·贝楠在接过象征着世界人民大团结的第十一道“和谐茶”时,激动地站在主席台上说:“……我们今天举行的‘世界和谐茶会’,就像我们已经举行和经历过许多活动一样,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提升大家对我们所面临的挑战的理解和认识水平。正因为如此,我想告诉大家,中国茶文化正在推进的就是我们全球组织的核心价值观:感恩、包容、分享和结缘。因为茶文化所特具深厚的历史、习俗和传统元素,使她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更显重要。一杯茶,内含着给予他人的谅解与宽容。我们‘世界和谐茶会’的目的和意义,正是联合国以高度的热情所推崇的内容。”贝楠的发言,赢得各国代表的热烈掌声。

  本次活动通过让国与国代表在现场互奉并品享“理解茶”、“沟通茶”、“欢聚茶”、“合作茶”、 “感恩茶”、“包容茶”、“分享茶”、“结缘茶”、“友爱茶”、“快乐茶”等10道茶,感受中国茶文化无穷魅力。

  中国茶文化,折射一个开放的国度,体现一个包容的民族。正是为了这一总体思想有效体现,主办者把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精神与中国茶道“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在“友爱、快乐”这一“世界和谐茶会”主题思想架构下,唱响了“世界和谐茶会”,这在中国五千年茶文化史上乃至世界茶文化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一个地球,一个联合国,一杯中国茶”是中国茶进入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所倡导的理念;“喝茶,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喝茶,让人类生活更健康!”是中国茶进入上海世博会的主题语。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势在必行,倡导和谐世界、国与国之间诚信合作、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主流共识。如果说“理解、沟通、欢聚、合作”是上海世博会加速世界多元文化的一次和谐融合,那么“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则是中国茶文化完成人类精神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

  (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为舒曼摄。)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