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每年父亲节的时候,都买一双内联升的布鞋送给父亲,200多块。每年父亲都小心的在鞋底上再粘上一层底子,这样便可以穿上一整个夏天。夏天的傍晚,父亲拎着一只大茶缸,走很远去别的小区去看人下棋,问他为啥不在自己小区看,父亲憨憨一笑:鞋好,软软的,穿着就想多走几步……
问过身边的人,几乎都对“内联升”这位像长者一样的老字号怀有莫名的好感。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这鞋穿着舒服,而是凝结在老字号经营中的智慧与情感,使人肃然起敬……
历史沿革
程来祥董事长(以下简称:程总)我看在座除了尹总(老舍茶馆尹智君董事长),好多人都是第一次来我们内联升,那我就先给你们讲讲内联升的历史吧。我们内联升是从清咸丰三年建店的,到今现在已有157年历史沿革,建店之初的定位是为宫廷服务。这说起来还有些故事:我们的创始人是天津武清县来京学徒的,名叫赵廷。此人很聪明,手艺好,从小有成就一番事业的想法,他在京中结识了宫廷中一个人称丁大将军的武官,和他合作出资组建了鞋店,有意识的将鞋店市场定位在为宫廷中的达官贵人服务。
内联升几经坎坷,现在恢复历史,定位为生产中、高档精品,服务对象为有一定消费能力的成功人士,就像我们老舍茶馆,是国外一些客人了解中国文化,民族特色的。创店之初,赵廷制鞋的产品是朝靴,当时朝服是有规定的,但没有专门做朝靴的店,所以他结识了将军之后,根据宫廷的需要,建了这个店做朝靴。产品有了定位,在制作上就非常讲究,用的都是当时最好的材料,做工也非常精细,这在店史里有描述,穿上以后官员上朝显得特别精神讲究,面料又黑又亮不沾土,这种朝靴在宫里大受欢迎;这是在产品上的定位,一是材料一是做工,老字号之所以长久不衰是因为有自己的特点,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在服务上也动了脑筋,来做鞋的官员,只要来做过一次,今后再做只要打发人来就行了,但是外界不知道有一份备档,后来被老百姓神话了,说内联升做鞋,本身不用去,做了就合适,这说明在一百多年前,他就有这个意识了,所以成功必然有成功的道理,包括在服务上也做得非常好。但是在内联升发展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比如在1900年吧,内联升也曾经被烧过;兵变了曾经被抢过——遭过几次灾,很快的恢复过来了。
后来进入民国时代,宫廷没有了,能为谁服务呢?当时的经营者很快的转变产品,转变服务对象,由于民国时的服饰和现在比较接近,于是开始做千层底和皮底的小圆口布鞋,那时主要做男鞋,定位依然是高端人群。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当时北京有这么几句口头禅: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行,说明当时内联升的产品已经是一种名牌了。这句俗谚就是说:头上戴马聚源的帽子,脚上穿内联升的鞋,身上穿八大祥的布做的衣服,腰里揣着四大钱庄的银票,具备这四样,是当时的成功人士,所以内联升在民国时期,也是京城响当当的名牌!
到了解放前,由于那时候兵荒马乱,工商业者都是惨淡经营,物价飞涨;解放后,服务对象变了,56年公私合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个店就是那时候迁过来的,从那时到改革开放前,内联升的服务对象都是工农兵阶层……做企业和大环境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发展比较好,也是因为社会环境比较好,改革开放企业有自主权,产权清晰了,国家政策好,这样企业发展也好。那个年代计划经济统购统销,我上班的时候七十年代,国家下达计划,有一个表,那时北京专业鞋店有五六家,是分配的,例如说内联升一个季度五千双鞋,多了没有,按票供应。经过这个过程,大家也没有这种品牌意识,上到政府,下到工商业者、普通百姓没有品牌的意识,品牌的意识逐渐淡化,品牌的含金量逐渐流失。改革开放前在经济上统购统销,管理上是国有企业,改革开放后企业更加困难,80年代初,把企业推向大海,竞争逐渐激烈起来,有一批民营企业、个体户就是从那时候起来的。老字号企业,因为在历史上欠债比较多,挣的钱上交国家,花的钱控制比较紧,有些适应不良就垮了,那时候只有三条商业街,凭票供应买的人排队,托人买鞋,需要的售货员也多,后来随着商业网点越来越多了,人员冗员,设施陈旧,没有钱改变,就这样持续了十几年时间。当时内联升的领导也没少想办法,但是时代主客观的因素决定了企业不太好。企业这个阶段的转变发展大约将近十年的时间——我们是2001年改制,01年的销售额不到1500万,基本没什么利润,员工年收入不到一万,社会上平均工资大约在二万左右,2000年企业改制前后,感觉企业百废待兴。88年开业到2000年改制时没整修过,店铺所在的大栅栏都是这种古建筑,几年不整修的话,漆皮脱落很难看,货架也都晃晃悠悠,冬天该热的时候冷,夏天该凉的时候空调也不管用,热。那时候挺受罪的,我们的售货员都穿棉裤上班,手都冻伤了。到了夏天,空调机组震耳欲聋,但是因为店要开门客人才能进来,所以始终不凉快,到了三伏天最难过。这些条件不好还是次要的,更主要的是这么多员工,需要养家糊口,可是我们员工的收入到我们改制前那段时间都不太好。改制有了一个转折,当时区政府挺开明的,改制以后做了大量的工作,最主要的是人的工作,物质可以创造,但人的观念的转变是最难的,改制时我们承诺一切债权债务全都接过来,当时我们的员工200多人,大家一起共同奋斗,转变企业的面貌,当时还有一些残疾人的员工,也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原来地安门有一片地是工商局征的,给北京市商业企业解决住宿问题,当时那的农民全转为城镇户口,一些不适合在商业服务的残疾人就分配到我们的生产部门,大约有20来人,有的一天没上班我们养着,现在基本上都退休了。
尹智君董事长理(以下简称尹总):实际上为社会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
程总:是,但是改制的时候,这个负担不能推给政府,所以企业自己兜着了,那时候还是挺艰难的。改制的时候百废待兴,产品几十年一贯没变过,品种非常少,硬件设施改造需要钱,在管理方式上,过去是拍脑门:估计今年冬天冷,棉鞋做100双吧,就这么估计,到了冬天没冷,先库里存着吧。管理过程的转变,包括我们的加工方式,大家也是费了好多劲,所以企业能有今天也是因为过去做了大量的工作,劲没白费。改制以后大家逐渐的适应,员工表现出的工作热情还比较高。在管理上改变过去传统的思维方式,采用信息化管理——我们现在使的这个ERP局域网已经是第二代了,去年新提升的;在人才引进上非常有针对性,引进管理型人才,随着企业的发展,员工队伍也在新老交替,现在在企业当中,年轻人占绝大部分比例;在产品变化上,不到十年时间我们将产品彻底进行了改造。过去的布鞋底用的都是旧布,旧布有几个弊端,一是做完的鞋底特别硬,二是消毒不干净,三是耐穿的程度差些,更主要的是生活越来越好了,旧布也越来越不好找了。到现在,我们做鞋底的布很挑剔,只用白色平纹的棉布,不像有的做布鞋甚至用医院的纱布、无纺布。所以也就是回答有的人问,为内联升鞋一双两百多,我们在外面随便几十块钱就能买下来——质量完全不一样。现在我们的材料完全是新布,而且是按我们的要求定织的,内联升做鞋底的浆糊用的面是高筋粉,比富强粉还要贵,用这种面做的浆糊细腻粘稠度好,但是成本挺高的。
尹总:成本高了,是不是就不太好控制?
宾:是,所以更要在细节上下功夫。比如做鞋底的机器,是我们自己改造的,就放在店铺的地下室里。设备之所以放这,一是不扰民,二是夜里工作电便宜,节约成本。另外加工方式的转变也是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一个关键,过去皮、运动鞋都做,但卖得不好。现在我们认定内联升的传统工艺布鞋,这是咱们独有的--荷兰有传统木鞋,但这个木鞋是手工艺品,已经失去了穿着价值;意大利有传统手工皮鞋;而我们中国传统布鞋是最高档的,最环保、最绿色、最低碳的。在产品的生产方式上也进行了调整,过去全都是自己干,现在以代工的形式。企业有十几个合作厂家,分别负责做鞋帮、鞋底、鞋面等等,这些厂在历史上也曾经一起合作过的,最长的已经合作三、四十年之久。
创新探索
扩大盈利空间,增强盈利能力,需要产品创新,我们在不断的引进设计人才,现在我们有三个年轻的设计。这几年我们女鞋的品种上得非常快,女鞋、童鞋、拖鞋,就是这几个设计在不断的变化,每个月她们把设计的产品拿来,我们售货员、业务员和有关人员一起评定,然后上柜台试销,好的投入生产。另外我们产品的质量保持得非常稳定,带工的形式如何保证质量?我们专门由技术好的师傅组成一个班子,叫巡视员,他们去厂里的这些点巡视,发现问题驻厂解决,这样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把问题消灭在生产的过程中。过去没少吃这个亏,把生产单拿过去不管了,鞋回来检验问题挺多,加工厂受损失,公司也受损失,更主要的是品牌的声誉受损失,所以我们采用针对性的措施保证质量的稳定,使大家共赢减少损失。企业要发展,销售渠道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过去的年代讲代销,现在依然还有,货放到商场代销,最多时有过百个商场全有我们的产品代销,有的商业企业做的不是很规矩,商场打折促销,吃拿卡要少不了,鞋在柜台上摆得没法看了又给拿回来,所以商场销售是赔钱的,后来不能再延续下去了,如何扩大销售,我觉得最主要不是钱。开店前期需要一些投入,房租都挺贵的,我们在前门大街租的那个店租金100多万,经营成本也是挺高的,但是企业要不断的发展扩大,怎么去搞,这个是我们现在需要破解的一个问题,近十年来,我们销售额每年增长将近20%,今年大约7000多万。这是原来起点比较低,原来销售渠道少,产品比较单调,现在我们产品在不断的增加品种,产品不断创新,肯定促进销售增长,近几年我们在外省市开了近10家加盟店和几家直营店,这都是增长因素。这个发展速度比较慢,不可能一下同时开10个店。发展加盟商是我们非常慎重的举措,如果多了以后照顾不到,管理失控对品牌会造成损害。在这个问题上,专家学者也有不同的见解,01年一位区长在店里跟我探讨,我们这个行业怎么做大做强,我也在想多大算大、怎么叫强?我认为不同行业不可比。像传统的手工布鞋这个行业,与自己相比每年有所增长,我跟他们在去年党委组织的活动中,做五年发展规划,我跟他们是开玩笑也是认真的说:我争取在五年之内使企业销售超过一个亿!这个行业增长挺难的,不像汽车只要有销路,机器一开就可以,所以我想把企业做到小而精,小而强,一定要做出特色来,使我们的产品、我们的企业非常精致,有发展的后劲不断发展。
内联升发展到今天没有贷款,用自有资金在经营,财务费用减少很多,从中央到地方最低工资调整以后,财政部计划五年之内翻一番,我觉得这种说法挺对的,日本经历过这个过程,现在中国启动不了内需确实跟大家收入太少有关。从00年到一0年基本上两位数增长,今年工资收入至少人均增加五到六千,所以今后企业必须做强,做强才能有后劲,所谓强必须有实力,比如去年金融危机,手里如果没有钱资金链断掉,肯定会破产,所以做强一定要有积累。一是经济上的积累,一是企业知名度,需要向你们学习怎么去宣传企业推广企业。
今年压力也很大,前几个月销售不好,现在上来了,上个月700多万,我们的旺季到了,未来的几个月都是旺季,每个月不能低于600万,不然完不成设立的目标。今年我们设定的目标是突破7000万,效益今年能比去年多一点。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