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黑石集团牵头的国际私募财团在“中国蔬菜之乡”寿光砸下6亿美元,欲以控股30%的新公司冲锋陷阵,以寿光物流园等批发市场为依托上市,构建一个遍布全国的农产品批发物流网络,海南、北京、四川等地都是接下来的目标。此事引起国内对国际资本野心的警觉。而媒体进一步调查表明,在寿光,国际资本的影响力远不止如此,种子市场80%以上的利润都姓“洋”,农膜市场60%、农药市场的30%被国外品牌抢占,从农产品流通领域到农业生产资料提供,都受到国际资本强有力的渗透。(6月12《南方农村报》)
山东寿光只是一个缩影,近几年,国际资本在渗透中国农业方面到处出手。如高盛控股河南双汇这个中国最大的屠宰公司,控制了我国的肉类加工和销售渠道主要市场,并且在各地大量收购养猪场;丰益国际占据中国油脂市场半壁江山,还在粮食主产地建水稻加工厂、面粉加工厂;嘉吉公司累计在华农业实体企业27家,占据环渤海长三角要地,上探东北黑龙江,向西延伸到新疆。邦吉、路易达孚、摩根等国际巨头,也都在向中国农业领域渗透。时下,中国大豆、水稻、玉米、肉类加工、饲料等领域,都被国际资本染指。
诚如学者所言,一定程度上引进外资,有利于弥补国内资金对农业投入的不足,有助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优良品种和先进管理经验,因而有利于我国农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但是,外资对中国农业渗透过深,控制力够大时,就会影响到产业安全。大豆产业就有前车之鉴。目前我国最大的93家大豆压榨(炼油)厂中,60%都已经被外资控制,我国大豆产业完全丧失定价权。如果这个定价权被用于资本疯狂逐利,那么与此行业相关的国计民生都会受到很大影响。比如,农业原料供应上国内主体受到挤压甚至缺位,农业产品加工上利润完全流向国外,消费者将承受高价农产品,国家对行业的调控失去主动权,等等。所以,对于国际资本的渗透,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
如何抵挡国际资本深度渗透,学者呼吁,政府应充分认识外资渗透农业会留下的后遗症,对外资进入要按照《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反垄断法》等相关法规政策严格审查、调控,一旦外资投资的行业规模足够大,国家一定要严格遏制,尤其要对大量外资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保持高度警惕。
控制无疑是必要的,但控制毕竟是一种被动的阻拦,与其在行政手段上设槛立卡,不如主动出击,做大做强本土企业,通过本土企业,以市场的方式,阻挡国际资本对农产品市场的控制。
首先,要助生一批规模足够大的农业企业。就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环节而言,流通对整个行业的影响最大,研究表明,外资对农产品流通控制的影响要比生产、加工等环节大100倍。所以,抵御国际资本渗透,农产品流通领域是一个重要阵地。种种迹象表明,不光在农产品流通,在各类产品流通领域,国内资本都在与国际资本竞争中处于弱势,很多跨国流通大企业正在中国攻城略地。对于这种趋势,不能掉以轻心。对于我国本土流通企业的发展,特别是一些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企业,政府不但要引导,还要扶持。不容讳言,国内企业在体制、机制、运营理念和经营方式、资金实力等方面,与跨国巨头还有差距,要使其发展壮大,需要更多的外力帮助。然而,在不少地方,对外资引进有一种盲目冲动,一味地引进,却丝毫没有从产业安全和国家利益的高度上看问题。寿光物流园的前身是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原是“深圳农产品”与寿光蔬菜产业集团共同组建,这次, “深圳农产品”退出,据媒体报道,可能涉及到政府的引资导向。如果说,我们政府不是有意识地扶持本土企业,而是为了一时的局部利益而青睐国际资本,可能会埋下隐患。在生产、加工领域,做大做强企业也必须及时跟进,三个环节是相联系的,在任何一个环节的绝对优势,都可能传递到另一个环节。
二是要促进有利于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其他组织发展,比如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农村合作组织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重要力量,是农业实现外部规模经济的纽带。发展农村合作组织,一方面,应尽快创造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制度、法律环境,引导、鼓励农户在技术交流、农产品加工、销售、农资购买、资金融通等领域合作,增强专业合作组织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在“龙头企业+农户”这种规模化发展形式进行制度创新、规范运营和力量扶持,促进这一规模经济新形式的健康发展。
只有我们自身的农业经济规模化、组织化了,我们的经济组织能和国际巨头在同一级别上竞争,我们就不怕国际资本的渗透。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放开市场,让国际资本与国内资本平等竞争,不但能实现本土企业的取长补短、良性发展,而且有利于产业的健康繁荣,而不必担心被控制后的产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