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高考语文考试结束之后,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目就迅速进入公众视线。仔细品读这些高考作文题之后,笔者认为,今年高考作文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开始懂得引领考生回归生活常识进行现实思考。
先来看看今年一些地方的高考作文题。北京卷题为“仰望天空与脚踏实地”、浙江卷题为“角色转换之间”、山东卷题为“生活品质,靠什么来支撑?”、辽宁卷题为“幸福是_____”、江西卷题为“找回童年”、江苏卷题为“绿色生活”……
这些高考作文题材,无疑都在提供一种依据常识的思考——到底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寻找回童年的快乐?什么样的生活才有品质?……这些思考都很贴近现实生活,充溢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气息。考生要想真正交付出最有普适价值的答案,也只有一条路径,那就是能够从尊重常识出发进行求解。
常识是个极有价值的好东西。去年梁文道先生曾有一本叫做《常识》的书很流行。用梁文道的话说,这是一个“常识稀缺的年代”。其实仔细想想现实生活,就不难发现很多人要么陷于凌空虚蹈不着边际的务虚生活,要么沉醉于一些远离实际的宏大叙事中。最糟糕的是,现实中还有很多所谓的信仰、理念和价值观,其实根本经不住常识的起码推敲。高考被视为中国人的成人礼,在这样的时间节点来引领青年学生充分尊重常识,无疑是极具现实价值的。
记得前两年,高考作文就曾经因为“一片诗意”而招致公众强烈诟病,让太多考生陶醉于小我得失悲欢的情绪,在一片风花雪月中偏离了现实世界。而到了去年,高考作文又突然转向了“时事评论”,这样的巨大转身,对于长期在校园里接受应试教育的考生来说,有着强烈的不适感,他们写出的大量所谓的“公民表达”,都变成一种表态文章,根本不具备太多思想价值。
太过诗意当然是很无聊的,但太过宏大深刻,却又带给年轻学生一种无法承载的思想之重,毕竟,这些长期生活在校园里的学生,离现实世界诸多深刻命题仍然有着特定的距离。在这样的背景,今年高考作文能够转向常识思考,无疑就弥合了高考作文在培养公民精神路径上的断裂,使高考作文在向公民教育转身的过程中,不至于陷于过度失重。事实上,只有真正懂得尊重常识,而不迷信所谓那些空头理论,年轻学生对于社会现象的判断认知,才不会被一些理论与权力这些所谓的“权威因素”蒙蔽。
依据常识思考的高考作文最有现实价值。今年大量高考作文真正贴进生活脉搏,让考生根据生活的律动,来进行现实思考,这无疑为高考作文变成一条通向公民社会的文化路径,做出了有益的衔接与铺垫,这其实是今年高考作文的最大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