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0年6月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柏林茶话之——四祖一味传至今

张 菁

  前 言

  五一节带着家人去柏林寺共修,两次在流通处喝茶听法师开释,碰巧明宣师、明勇师两位法师都讲到了他们在湖北黄梅四祖寺暂住时的一段经历。四祖寺为禅宗四祖道信禅师的道场,四祖道信禅师(580-651),俗姓司马,生于永宁县(今武穴市),隋唐高僧。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向禅宗三祖僧灿求法,后在吉州符寺受戒,26岁时被三祖授以衣钵。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于黄梅破额山正觉寺传经讲法。唐太宗李世民慕其名,多次派使者迎其入宫,坚辞不去,被赐以紫衣。后传法于弘忍(禅宗五祖),于唐高宗永徽二年坐化。后被唐代宗谥为“大医禅师”。元泰定年时加号“妙智正觉禅师”。

  四祖道信禅师在世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四祖远没有像初祖达摩、六祖慧能那样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是他鲜少流传下来的宗门要旨。然而亲至四祖禅寺,亲礼四祖法像,那种穿越了时空的法味从久远处杳杳而来,像四祖其人一样平实,深笃……下面的正文将用第一人称将柏林寺明宣、明勇法师的谈话与众读者分享,希望在读着这篇小文的同时,也与远方的您,结一个妙明的法缘。

  明宣法师:茶味、法味是一味

  记得几年前去黄梅四祖寺看师父(明宣师的师父净慧老和尚在四祖黄梅禅寺驻锡),有一天闲来无事去后山的“传法洞”1(四祖寺后山一天然石洞)散步,看到传法洞的庄严景象,想起四祖的行迹,心生仰慕——在唐贞观年间,太宗皇帝非常仰慕道信禅师的道味,想一睹禅师的风采,于是诏令祖师赴京。但是,祖师以年迈多疾为由,上表婉言谢绝了。这样前后反复了三次。第四次下诏的时候,皇帝火了,命令使者说:“如果不起,即取首来”。使者来到山门宣读了圣旨,祖师居然引颈就刃,神色俨然。使者非常惊异,不敢动刀,便匆匆回到了京城,向皇上报告了实情。太宗皇帝听了,对祖师愈加钦慕,并赐以珍缯,以遂其志——四祖道信禅师一生所为很有“僧格”,是大丈夫行状!他临终时遣人建塔,自行走入坐化。几年之后塔门自开,四祖肉身栩栩如生,再几年后,四祖肉身举自火荼毗——你瞧,自己走,自己埋,自己烧,不消麻烦别人,自己全可了。想到这些,我心中升起深深的信解之情,在洞口拜了整整一下午。到了晚间,看传法洞的师弟喊我吃晚饭。晚饭很简单,一碗素面,一碗藕汤。我挑起面来只吃了一口,就放下筷子不敢吃了……你知为什么——当初柏林寺有位白云老和尚,有一次我问他:老和尚,“天香妙味”是个什么滋味啊?老和尚眯着眼睛说:“天香妙味”嘛,只有两种人可以尝到,一种是证得“阿罗汉”果地的人,一种是得到甚深禅定的人——想到此,我就问我的师弟:师弟,你看我像是“阿罗汉”吗?师弟将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我又问他:师弟,你看我可在甚深禅定中?师弟的头摇的更厉害了。可是这碗面真是妙极,也不是凡俗所说的香甜,更像是超离了凡俗的“天香妙味”,你们学茶的应该有这个体验,就是那个味道让你尝到后说不出的愉悦,说不出的熨贴。我再尝一口藕汤,也是吃了一惊,就问师弟:你这汤里放了什么?师弟看着我说:你我都是和尚,这汤里放了什么你还不知道啊?我也笑了。这平常的斋饭,只是白水、藕丁,加上一点盐巴,既没有高汤作底,也不加鸡精、味素。可是这碗汤真是妙不可言,于是我很珍惜地一小口,一小口地把这两大碗面和汤吃完,心里非常兴奋,一夜都睡不着,只在“传法洞”前礼拜经行,一夜未眠也不觉得疲倦。

  第二天,山下的师弟们上山来看我,看到我在洞外大步经行2,眼光炯炯有神,连面庞也放着光呢。大家就缠着我问是不是遇到什么奇遇了,我将昨天的事儿一讲,自己也打起了妄想:是不是我的法缘在这儿呢?还是四祖有什么暗示?看来我要离开柏林寺到这里来修行,好好在山里修个精舍,住山修行……师父的寮房旁边也可以……(说到这里,明宣师拿起面前的茶杯,慢慢啜饮一口)可是为什么我现在在这里,而不在四祖寺呢?这里面有一个缘由。就在我回柏林寺后不久,正准备收拾东西跟方丈和尚告假呢,一次在五观堂过堂吃饭,也吃到了那个“天香妙味”。之后我心中一凛,原来这个“天香妙味”只是因为我对四祖道心的相应,而不在于黄梅还是赵州这地点的分别,询味求法,正如刻舟求剑了,于是我又把行囊解开,包袱里的东西各归其位,老老实实地安住在赵州,继续修行……  

  明勇师:以放松的心,接纳一切  

  前几天我遇到一位失眠多梦,并且总做恶梦的人,我告诉他一个方法,也跟你们分享一下:每日睡前念“阿弥陀佛”圣号,怕忘失的就数着念:“阿弥陀佛1,阿弥陀佛2……”一直到10。次日晨起也先别急着起床,躺在床上继续念“阿弥陀佛”,这样你睡前睡后的意识会连贯在佛号里,比较容易安静和放松。

  其实我们世间的种种问题,种种病大多都来自于不够放松。前一段我住在黄梅四祖禅寺,发现寺院所在的村落,人们生活的非常安逸,非常放松,人与人之间没有防备与猜忌,并且这种放松是互相影响的,连寺后林子里的小动物都很放松。每次我在林子里散步,小松鼠就捧着松果在不远处看着我,也不惊,也不跑;而在林中遇到蜻蜓,你可以静静的弯下身来,轻轻的抚摸它的翅膀,它也不会被你惊飞。

  我们的不放松,来自于对自己和自己所处世界的不了解,也来自于对自我的执着,对欲望无度的追求。其实佛教给人带来的利益就是开启人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历程。其实从人生的第一个“不可以”开始,人就为自己带来越来越多的束缚。“我不能喝冷的东西”、“我不能一个人出远门”、“让我坚持这么久我做不到”……等等。人生被越来越多的禁忌和“以为我不能”弄得越来越紧张。一旦触碰到这些事,心不由得悬起来,也随之生起抵抗,而你越是不接受这些事情,这些事情就越烦躁着你,使你越来越不放松,不自由。佛的境界,是至高的放松,不被万物所局限,才能任用万物……

  后 记

  在柏林寺的三次茶会,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而每一次都仿佛与四祖寺有种隐隐的联系:两位法师讲起的是四祖寺的往事,而同去寺里的明音居士,第一次遇到,竟也是在参访四祖寺的路上。也许明宣师说的无分别与明勇师说的放松本没有什么分别,就像明清师给大家提供的每一泡好茶;明胜师在斋堂里为每个人盛饭;振圆法师洒扫寺院的每一处角落;明海法师在禅堂里说出的每一句法语;以及这世上千千万万位法师手中捻过的每一粒念珠,都与四祖千年所传承下来的同一味……

  那是何味?吃茶去。

  注1:传法洞:位于西北山岗毗卢塔上边不远处,洞内可容纳二、三人,洞口上的一块大岩石酷似一只大猛虎,形态极为逼真。相传,四祖道信大师经常在此洞讲经传法。有一次,四祖大师正向五祖弘忍讲《般若经》时,忽然有一只猛虎路过此地,听见洞里有人在讲经,就被吸引过去,悄悄地伏在洞口偷听,不知不觉就听迷了。待四祖大师讲完经文后,这只猛虎也顿开大悟,决心改恶行善,就此归入佛门。

  注2:经行:经行是直行,与右绕佛塔的修福有差别。《南海寄归传》卷三说右绕佛殿,旋游制底,别为生福,本欲虔恭;经行乃是销散之仪,意在养身疗病。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