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有关矿难救援的深度思考


  骆驼山的警示

  ——与时间赛跑需要什么

   3月15日,骆驼山煤矿事故救援无奈地宣告“转舵”,井下水源封堵工程成为抢险的第一要务。这意味着31名井下被困人员已无生还可能,将遗憾与伤痛永远地留给了历史与亲人。3月1日7时29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境内的在建神华集团骆驼山煤矿发生透水事故;到6日8时40分许,9台钻机中第一个钻井抢险钻孔被打通;再到15日,救援终止。回首来看,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最先进的救援活动,值得我们进一步思索的还有很多——

  建立矿区地质备案制度很有必要

  按当时情况分析,井下12号工作面尚没被水淹没,存在幸存者的可能性较大。事发前,这一巷道内有12名工人在作业。指挥部果断决定,采用新技术,实施国内最大规模的竖井钻孔营救战役。3月3日中午,已有6套钻机分别在3个地方向井下可能有被困人员的方位钻孔。

  3月3日下午,当3号钻机打到原定目标——地下垂直距离202米处时,没有结果,钻深达220米后,发现钻孔偏离预定位置。经抢险救援指挥部与专家组会商,只好重新选择了打孔位置。

  来自德国Bauer机械有限公司的专家Peter和Thomas表示,之所以打偏钻孔,与地下岩层坚硬、岩石走向有极大关系。地形复杂、地下构造软硬不均,井钻偏的事情难免发生。

  这次事故的祸首是地下水,“现在,上面抽多少水,下面就可能涌多少水出来。”中国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副院长虎维岳分析认为,透水部位处于奥陶纪灰岩层,地质结构复杂、含水量极大,使得水源封堵工程面临严峻形势。

  虎维岳说,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煤矿透水事故出水量“第二大”的此次事故,涌水部位处于距地面400米以下的奥陶纪灰岩层上。奥陶纪地质结构主要成分是易溶于水的碳酸钙和碳酸镁,加之这一地质层上分布着不少古海洋生物的化石,经长期的溶蚀形成许多空洞、溶洞,而且遇水后会越溶越大。

  虎维岳分析表示,也许透水部位经过几天的溶蚀,又形成了更多的漏洞,会给下一步的灌浆封堵透水点造成较大的困难。

  记者观察

  矿区地质灾害的发生,表面上是突发性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被动地接受事故的痛苦结果。任何灾害的发生都有其原因,必须防患于未然,在事故发生之前就预见到危险的存在,从而将损失减少到最小。记者注意到,2003年11月24日国务院令第394号公布,自2004年3月1日起施行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规定,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这样的指导原则下,矿区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由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的编制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负责,除此之外,安监、水务、防汛、电力、公安等部门也参与其中,这样的联合作业是目前的安全管理通用做法,但如果没有统一指挥与协调,难免会出现信息不畅、资料不全的诟病。

  建立国家级救援设备库很有必要

  在此次神华骆驼山煤矿透水事故抢险救援中,先是将传输声光信息、通讯设备等通过地面钻孔送到事故面,随后,又将挂有红外摄像头、扩音器、回声话筒等器材的电缆绳,送入200多米深的井下巷道。几天里,救援人员不停地利用声光探测系统,对未被水淹并可能有被困者的巷道进行探测,同时,又往井下投递由全方位红外摄像头、双向对讲音频等设备组成的探测系统,但当设备穿过两个含水层,送到钻孔100米左右后,地面监控屏显示,摄像镜头被水包裹,无法看清下面情况。

  3月8日上午,一套从千里之外的西安紧急购置回来的水下摄像机,通过钻孔被送入井下巷道,用于被困人员的搜寻。神华乌海能源公司又紧急从外地调来2套潜水摄像机,并于10日晚替换了此前应急手工自制的两套视频监测摄像头,从而使3个钻孔监测到的井下图像都很清晰。但截至11日12时,仍未发现井下有生命迹象。

  当天,神华集团老石旦煤矿等矿山救护队赶到现场,开展救护工作,斜井口已到位水泵3台,每台的抽水能力为每小时280立方米。兰州军区宁夏给水团抢险人员携带钻机等设备已经到达事故现场投入救援行动。此外,救援指挥部还从郑煤集团、开滦集团紧急调运4台大功率水泵,从北京调运325毫米的大口径钻机进行营救工作。

  记者观察:

  现代化的仪器和设备,对于救援来说起到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在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是实施更有效救援的唯一“武器”,目前国家安监总局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设有技术装备部,但其主要职责是管理,包括规划应急救援体系,组织指导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和培训演练基地建设工作。指导、协调全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技术装备保障工作;负责应急救援基础研究、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研究起草相关的规章、规程和标准;承担全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平台和通信信息网络运行保障工作等,但未含有提供相关先进、大型的救援设备的内容,记者多方查询,也未发现有国家级的此类服务机构。毫无疑问,临时调用各地的设备与资源,时间上肯定不会比一个集中存放、随时待命的中心库来得快。   

  建立救援技术国际专家库很有必要

  记者了解到,钻孔打通后便可观测水情,便于采取通气、送食物等措施,以最大可能提高井下受困人员的生还可能性。3月5日16时左右,兰州军区给水团的刘政委说:“由于地质条件非常复杂,给钻孔准度带来很大的困难,如果地面有1度的井斜,钻孔底部就会位移几米。而巷道内宽度只有4米,这就使钻孔时要及时测量、纠正斜度,以确保钻孔准度,最终打通巷道。”随后,国内多名专家和2名德国钻井专家已经飞抵现场参与救援。

  记者观察:

  我国安全生产形势近年来总体稳定、趋于好转,但不可否认的是基础性和应用型的应急技术研究薄弱,技术标准制定起步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在专家队伍建设这一领域。为此安全监管总局于2005年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专家信息库,要求各有关单位协助组织推荐本行业、本领域的应急救援专家。该专家组由安全监管总局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技术装备部负责管理,为应急救援提供技术支持。 

  对此记者综合各方意见认为,专家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中的技术支持作用应进一步提高,为保证应急管理和救援决策的科学性,提高应急救援工作水平,有必要引入外国专家,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指导服务,以学习、使用更为先进的理念、技术、设备创造条件。

 (尤  云)


  新密矿难救援

  ——悲愤后的思索

   2010年3月15日20时30分左右,河南省郑州新密市东兴煤业公司主井西大巷发生电缆着火事故,当班入井31人,其中6人安全升井,25人被困。经查,该矿属乡镇煤矿,为技术改造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5万吨/年,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和煤炭生产许可证。原本及时迅速的救援工作最终却以失败告终,为什么——

  赋予矿工自我保护的权利

  据新密市煤炭管理局负责人介绍,这起煤矿火灾事故源于井下电缆线起火,因而产生大量一氧化碳,矿工在吸入后迅速昏迷,并成为致死的主要原因。事故发生后,救援队到位及时,如果矿工配备有自救器,一些矿工可能有生还机会。但是,东兴煤矿的矿工却没有得到这样一个在关键时刻救命的设备,其实,这样一个自救器的售价仅在500到600元。

  记者观察:

  自救器对矿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关键时刻能够保住性命。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第二百零九条的规定,“突出矿井的入井人员必须携带隔离式自救器;采掘工作业时,隔离式自救器应当悬挂或存放在其3米的范围内。”当矿工在井下遇到火灾或瓦斯事故时,打开自救器,通过吸氧既可维持生命,这能够为救援赢得15到45分钟的时间,从而大大提高救援的成功率。然而,由于在绝大多数时刻,这个小设备派不上什么用场,甚至被很多人认为是“浪费”,一些企业为应付检查借用他矿的自救器、使用过期的自救器充数,自救器数量远低于矿工人数的情况层出不穷,成为影响救援效果的顽疾,成为扼杀矿工生命的推力之一。其实,不仅是自救器,许多保护矿工健康和生命的设备都因为“成本”问题而被企业舍弃。将保护设备购买和使用的权利从企业转移至矿工手中,在工资等其他福利待遇中加入此类经费,让矿工本着“自己对自己生命负责”的原则,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必要的保护设备,从而绕开“锱铢必较”的矿主,或许是今后保护设备使用管理的一条新出路。

  谁来监管安监局长

  3月16日,有媒体在矿难现场找到新密市安监局长王瑞林,在向他询问的14个与矿难有关的问题中,包括“救援人员几点接到事故报告”、“遇险者是什么时候升井的”等在内的10个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身为当地安全生产主要负责人之一的王瑞林竟直接说“不知道”或答非所问,并直言这个矿他从来没来过。而所有这些不知道的原因只有一个——“省市领导都在这里,我是配合服务的,我们不指挥。”

  记者观察:

  作为基层安全生产工作的负责人,这位局长应该是救援现场最忙碌的人,然而在真正的救援过程中,却成为救援现场“配合服务”的人,成了“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可以说,这是导致救援失败的又一个原因。目前,在发生事故后处理当地官员和安监部门领导的做法已经形成了惯例,这位局长或许是想到自己今后的命运,于是,就采取了“撂挑子”的做法,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救援情况不闻不问。不仅如此,作为安监局长,辖内的技改矿是否真正停产不知道,甚至连辖区的一些煤矿都不曾去过,即使他参与到救援工作中,恐怕也鲜有建议对策。长期以来,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一直作为安全生产的管理者去管理别人,下一步,加强安全监督管理队伍自身的建设,建立通过行政、司法手段监管安监人员的机制已经迫在眉睫,明确包括“渎职罪”在内的一系列罪名在安监体系中的适用范围,这也是保证“不知道”局长不再出现的有力措施之一。

(李  晓)


  事故链接

  2010年1月5日13时40分许,湖南省湘潭县立胜煤矿井下负240米处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电缆起火事故。事故发生后,指挥部一开始按照矿工领取矿帽和交回矿帽的登记来确定井下被困人数。根据现场收回的矿帽,井下还有30人被困。但查看有关的下井记录,却又显示为27人被困。经过反复对矿部记码本的核对和对现场相关人员的了解核查,事故搜救部门基本确定井下被困矿工人数为28人。而对矿井的情况不清楚,矿底形势复杂,工作面纵横交错,又没有矿井地势图,使得救援愈发困难,最终28名被困矿工全部遇难。 

  2009年9月8日,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四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然而,由于新华四矿基础管理落后、井下条件较差,爆炸发生后井下严重冒落、局部有害气体聚集,给抢险救援工作带来了重重困难,最终被困的44名矿工全部遇难。

  2009年4月16日,河南省宝丰县王庄煤矿发生爆炸事故,33人被困井下。矿难发生后,煤矿主和管理人员逃匿,井下地质资料不明;个体矿井下巷道支撑全部使用木头,造成火势很难控制;该矿井煤层倾斜59度至69度,属极倾斜煤层,井下发生多处冒顶,给抢险救援带来困难,最终33名矿工全部遇难。

  2008年7月21日,广西右江矿务局那读矿发生透水事故,井下51名矿工被困失去联络。透水事故发生后,大量废弃煤渣沉入巷道底部,使得巷道仅有1米余高,有些地方甚至更低矮,正常的运输通道无法运行。并且由于4304工作面的通风系统还不够完善,一次只能启动2台抽水泵进行排水工作,如果3台抽水泵同时启动,就会导致瓦斯浓度超标,给救援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事故最终造成34人死亡。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