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额信贷是解决农民资金需求的有效手段。近两年来,海南省农信社借鉴尤努斯小额信贷模式,积极创新,在推广小额信贷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有效地破解了农民贷款难等众多难题。但是尽管如此,小额信贷目前还是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矛盾,需要从风险补偿、政策扶持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推进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
成效:化解“五大难题”
海南省农信社小额信贷以其贷款门槛低、利率优惠、方式灵活、手续简便等优势,有效地破解了农民贷款难、增收难和农村信用环境差等一系列重大难题,对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促进农信社业务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从破解农民贷款难方面来看,小额信贷不需要任何担保抵押,它覆盖面广,面向所有的农户,包括经济条件相对较差但信用良好的农户,大大降低了农民贷款的门槛。同时,农民办理贷款的手续也非常简便,农民只要组成5户联保小组,经过贷前培训,7个工作日内随时可到农信社柜台办理借款,不需要再次办理申请、审批等手续。
就农民增收难的问题而言,小额信贷不仅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有力地遏制了农村资金的外流,而且还促进了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了一批“专业户”和“专业村”,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从有效破解农贷风险难控制的问题上看,由于小额信贷成本高,受自然灾害影响大,风险很难控制,致使很多金融机构不愿涉足农村金融市场,不敢发放小额信贷。但农信社推广的小额信贷为何能在广大农村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呢?关键是农信社在推广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管理体系和操作流程。海南省农信社明确了办理小额信贷的机构和人员,明确规定了小额信贷业务的基本流程。同时,对小额信贷实行“五包”责任制,与小额信贷技术员的薪酬、奖励、升迁紧密挂钩。
海南省农信社的小额信贷还有效地破解了信用环境优化难的问题。通过加强小额信贷的宣传和发放,海南省农信社让农民知道了金融与信用的关系;通过信用评定和信用公开,让农民理解了信用的价值;通过对信用户实行额度放宽、利率再优惠,调动了农民争当信用户的积极性,营造了一个“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信用文化建设。
在破解农信社自身发展难题方面,海南省农信社过去由于经营思想上偏离服务“三农” ,投放大量“非农”贷款,导致贷款本息无归,资产质量低下,经营巨额亏损,业务发展缓慢。海南省联社成立后,坚持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通过推广小额信贷带动了全省农信社各项业务的大发展。
羁绊:“三大矛盾”相阻
然而,海南省的小额信贷再继续做大做强还面临着“三大矛盾”。
首先,是小额信贷需求量大与农信社资金实力不足的矛盾。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户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尽管近年来小额信贷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总量也不断增大,但与农民的巨大需求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目前,虽然农村金融市场的存款份额已由多家金融机构抢占,但贷款需求上却仍要依靠农信社来满足,这便导致了农信社支农“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次,是小额信贷风险因素较多与保障机制缺失的矛盾。小额信贷的发放对象主要是广大农户,贷款的投入主要集中在传统的种养殖业。但农业是弱质产业,其潜在的风险不言而喻,遇到自然灾害,就会导致贷款无法收回,但目前并没有小额信贷的风险保障机制。因此,研究小额信贷因遭遇不可抗风险而蒙受损失的补偿机制就显得十分迫切。
此外,是小额信贷的高投入与政策扶持不够的矛盾。目前,小额信贷主要由农信社发放,农信社承担了大量的政策性支农任务。小额信贷涉及千家万户,投入成本高,但历史包袱十分沉重的农信社所承担的政策性投入却并没有相应的弥补途径,在财税方面的政策扶持也远远不能覆盖小额信贷的高成本。
对策:构建“三大机制”
小额信贷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是系统性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金融、税务以及其他部门的共同努力,联手构建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其一,构建有效的投入激励机制。应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进一步落实小额信贷贴息、增量奖励、费用补贴等激励政策,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全面下放农村资金的管理权,将地方财政性存款的基本账户和涉农单位的资金在农信社开户,允许社保、教育和国家其他基金在农信社开户存款,通过小额信贷渠道,将农村资金回流到农村;在试点的基础上推进农信社的利率改革,实行灵活的存贷款利率浮动政策,增强农信社组织资金的能力和经营的灵活性;建立正向的还款激励机制,对按期归还贷款的农户给予一定的奖励和利息返还,反之,则提高利率,予以惩罚,鼓励农户维持良好的信用纪录,为小额信贷发展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其二,构建全方位的风险补偿机制。一是建立农业贷款保险制度。设立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政策性保险机构,或由国有保险公司开发各类农业保险,对农户的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保险,并由国家补贴降低保险费率,鼓励农民购买保险,当因自然风险或市场风险造成农业绝收、减收时,由保险公司赔付,以增强农业和农户的抗风险能力。二是设立小额信贷保障基金。由财政出资建立小额信贷保障基金,对因自然灾害造成的贷款损失进行全额补偿,对由其他原因造成的损失进行按比例补偿。三是设立农户风险基金。由地方政府、农信社、农户共同出资组建农户风险基金,对因自然灾害、市场风险、意外事件等原因造成农户确实无力偿还的贷款损失,用基金偿还。四是建立农业担保机构。由地方政府出资组建农业担保公司或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家组建农村担保机构,实行市场化运作,为农民贷款提供担保。
其三,构建可持续的政策扶持机制。例如,对农信社农业贷款利息收入长期免征营业税,以鼓励农信社增加对小额信贷的投放;对农信社每年因执行农贷利率而少收的贷款利息收入给予财政拨补;对因自然灾害或国家政策性调控等造成的农贷资金损失,以央行专项票据置换的形式给予及时补充,确保农信社小额信贷风险的控制与保障能力;比照国有商业银行改制国家注入资金或剥离不良债务等办法,加大力度帮助农信社消化历史包袱,增强其服务“三农”的功能和实力。
海南·小额信贷“六专模式”
成立专设机构。由省联社从创新小额信贷的体制机制入手,成立小额信贷管理处,在琼中县成立小额信贷总部,在各市县成立小额信贷部,在各乡镇成立小额信贷服务站,建立省、市(县)、乡(镇)三级小额信贷管理和服务体系,为小额信贷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机构保证。
组建专业队伍。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了300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大学毕业生,担任专业专职专管专责的小额信贷技术员,组成小额信贷“童子军”,经专业培训后分派到全省204个乡镇,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向农民发放贷款、开展专门化的小额信贷服务,使农民贷款不出镇、还款不出村。
创立专门文化。海南省联社创立了一整套小额信贷的企业文化。信贷理念是:农民最讲诚信;行为准则是:不抽客户一根烟、不喝客户一口水、不拿客户一分钱;工作态度是:走千山万水、访千家万户、道千言万语、吃千辛万苦;工作方法是:给农民放款、教农民技术、帮农民经营、促农民增收、保农民还款。小额信贷技术员每天召开晨会,进行企业文化宣誓。
制定专项流程。具体流程为:贷前进行培训,由小额信贷技术员到每个村组对需要贷款的农民进行7天的现场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借款知识、还款规定、联保责任提示等;贷中审批权交给农民,公开承诺,凡组成5人联保小组的,贷款2万元以内,农信社7天内放款到位;贷后实行“五包”管理,即包放、包收、包管、包赔、包效益。
开发专利产品。海南省联社与省委组织部、团省委、省农业厅、省扶贫办、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妇联签订合作协议,开发了党员干部双带致富贷款、农村诚信青年创业贷款、林权抵押小额贷款、工资担保小额贷款、财政惠民“一卡通”小额贷款、妇女联保贷款等12个小额信贷产品。
实行专项贴息。为了调动农民贷款发展生产的积极性,鼓励农信社多发放小额信贷,海南省政府拿出3000万元资金对小额信贷进行专项贴息。琼中县政府规定,提前还清小额贷款的,贴息100%,按时还款的,贴息80%,逾期还款的,不予贴息,以培植农民的信用意识。东方市政府以文件形式明确规定:政府对农户小额贷款给予全额贴息,政府协助清收不良贷款,对经办信贷员给予每笔贷款30元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