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农民眼中的供销合作社


  农民所见

  供销合作社现在“鸟枪换炮”了

  年前,记者回老家山西河津市高家湾村,惊讶地发现在村里存在了多年的供销合作社棉花收购站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大超市。家人说,供销合作社现在“鸟枪换炮”了,拆了老房子,办了这么个新超市。这一弄,村里人的生活倒是方便了不少。

  赵瑞是高家湾村的一个80后女孩,对供销合作社的历史和变迁没什么感触,但是对这个超市却非常有感情。高家湾村是离河津市区最近的一个村,在距离市区比较偏远的农村人心中,高家湾就是市区的一部人,但是赵瑞说:“直到有了‘百川’超市我们家人才真正有了城里人的感觉。”至今她还记得超市开业时的情形,当时她刚上高中,从电视广告和宣传单上她知道了家附近建了个新超市。当时他还不知道真正的大超市是什么样的,出于好奇,就和同学赶在开业当天就去凑了个热闹,第一感觉就是干净、东西多,跟以前完全不一样,想挑多长时间都随便,不像以前挑选时间长了,不买都不好意思了。搞活动、促销这样的字眼第一次进入了她的视野,以前只知道买东西要讲价,现在不用讲价也能买到便宜货,这让她很兴奋,跟同学一人买了一副促销手套、一个保温杯。

  回去后,她就鼓动母亲去超市逛。很长一段时间里,家里来了比较偏远的农村亲戚,母亲都会对她说:“你带上亲戚去超市转转,开开眼界。”而那些第一次感受大超市购物的亲戚,总会带着充满羡慕的口气说:“你们村里的人真享福,买东西真方便。” 

  延伸阅读

  像高家湾村这样的超市,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已经在各地广泛建设。截至2009年底,全系统开展消费品连锁经营和配送业务的企业2519家,这个数字比2008年增加228家,发展连锁、配送网点31.98万个,比上年增加2.46万个。连年增加的数字背后是越来越多的农村和农民的购物环境及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


  农民所感

  没有过去“牛”  但比过去亲

  近日,记者在河南陕县张村乡采访,遇到几位正在筹划成立苹果合作社的农民刘镇劳、刘根厚、刘旭超等。他们都是四十到五十岁左右的人,大都是一家之主。

  他们说,供销合作社的干部给我们讲课,讲合作社的好处,教办合作社的方法,还承诺只要我们办起苹果合作社,以后他们会长期支持我们。

  记者问他们,对现在的供销合作社你们有何评价?他们笑着说,我们这个年纪的人,都经过计划经济时期。那时候供销合作社多牛呀,买个针头线脑、火柴肥皂、化肥农药,都得找供销合作社,就是媳妇生孩子买二两红糖,那还得找熟人托情才可以到供销合作社买。农产品那时也统购统销,农民生产生活,都离不开供销合作社。要说来往多、关系紧密,应该说供销合作社那时候和农民最近。但那时都是农民可怜巴巴地求供销合作社,所以,我们感觉供销合作社的人都“牛哄哄”。

  这些年,改革啦,开放啦,供销合作社再也不是独门生意啦。农民不论买什么,还是卖什么,都可以货比三家挑挑拣拣。供销合作社不像以前那样“牛”了。但供销合作社在竞争中回过“神儿”了,放下架子,主动服务,对咱农民比过去好多了。你说要化肥农药,一个电话,他就会送到地头,我们这些种苹果时间长、有信誉的,他们还可以给我们赊账,卖掉苹果后再付钱。

  记者问,现在化肥农药和日用品有许多商家可以选择,你选购供销合作社的多,还是选购别的商家的多?他们说,那要看买什么东西,如果花钱多点的“大家伙”,还是买供销合作社的,老牌子,有国家背景,出了问题,有个地方论理。私人商店,就不敢保准。

  记者又问,你们筹划办苹果合作社,是供销合作社强迫还是自愿的?他们哈哈大笑,说,这怎么能是强迫呢?再说,他想强迫我们,也强迫不了呀。我们是听了供销合作社的讲解,开了窍,觉得如今的合作社,和过去五十年代的合作化是两码事,我们的土地、苹果树,谁的还是谁的,就是所有权不变。然后合作起来,统一采购生产资料可以压低价格,统一技术管理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品质,统一销售可以打开市场卖个好价钱。那我们就信服人家供销合作社的“理儿”,就愿意在供销合作社的指导扶持下,办这个苹果合作社。

  记者开玩笑问他们,是真心办合作社,不是贪图便宜骗供销合作社的支持?他们很认真严肃地说,你可不能开这样的玩笑,让供销合作社的人知道了,我们就背上黑锅啦!

  延伸阅读

  近些年,在供销合作社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带动下,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数量连年大幅度增长,这些合作社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一家一户农产品销售难的困境,而且还有效帮助了农民增收致富。到2009年底,仅供销合作社系统组织农民兴办的各类专业合作社就达46752个,比上年增加10965个;入社农户969.82万户,增加122.80万户;帮助农民实现收入659.02亿元,增加248.05亿元。


  农民所赞

  还是供销合作社办法多

  “我十多岁就种石榴了,那时只是种几棵石榴树,供家里人吃,三十年前我就开始学着贩卖石榴,那时只是街头巷尾肩挑手提贩卖个百十斤,找点零花钱,如今是几千吨上万吨石榴坐着汽车、火车到北京去,还坐着飞机送到北京奥运会,我这个种石榴的都还没坐过飞机呢!三十年前一公斤石榴卖几毛钱,现在听说在北京一公斤好石榴可以卖30元!真是想不到啊,还是供销合作社办法多。”近70岁的李大爷说。

  春节前,记者在云南红河州蒙自县小红寨村参观红河州供销合作社农产品信息网设在蒙生石榴产销专业合作社里的信息采集网点时,正赶上很多村民来了解石榴的市场行情和合作社加工厂的收购生产情况。

  如今,供销合作社留在农民记忆中更多的是统购统销的岁月。那时候的供销合作社,严格上来说并不是购物场所,而是收购和发放物资的地方,负责农产品的收购和农村所有商品的供应。“小到一瓶酱油,大到一袋化肥,都要到供销合作社去买。”小红寨村村民、蒙生石榴产销专业合作社社长张跃伟说出了很多农民对供销合作社的记忆。

  合作社的一位社员急不可待地告诉记者,而今在小红寨村不一样了,石榴不仅不愁卖了,合作社这几年还带领我们种植石榴发家致富了,日子是越过越红火了。

  延伸阅读

  市场经济大潮中,供销合作社尽管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但自始至终都没有置农民冷暖于不顾,竭尽全力做好农产品购销业务。到2009年底,直接收购和帮助农民推销农副产品1996.34亿元,比上年增长29.35%;售给农民农业生产资料2064.22亿元,增长17.47%。 


  农民所盼

  什么时候能再回到我们大山里呀

  老家在湖南的一个大山里,虽然原来属林场,现在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但老家的人从没脱离过农业生产。

  大山里商品流通不畅,购物基本要到十几里外的一个镇上。年过八旬的母亲对供销合作社的印象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那个供销商店,“供销合作社没有了呀,商店现在分成几家,都承包给私人了。”不过,母亲的言谈中,还流露出对供销商店的留恋。母亲说以前去那儿买东西,不但品种齐全,而且价格便宜,商品质量好,用好几年也不坏,现在去私人的店买东西,人家总把价格往高地喊,老人家不懂行情,总是“上当”,而且买回来的商品,质量还不可靠。

  我知道,要了解现在老家供销合作社的情况,就只有问年轻人了。年少时的伙伴说,现在他们和供销合作社的联系,靠镇上的一个供销合作社农资销售点,买农资时都去那里。虽然在别的店也能买到农资,但在供销合作社的供应点买,心里放心,因为质量靠得住。

  这位年少时的伙伴说,大山里现在购物还是很不方便。每到春耕时,买农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请人雇车,花钱费时,成本很高。农资还好,只要计划详细点,一年跑一两次也就解决问题了。但平时要买点啥,很不方便,就说买菜吧,蔬菜类可以自己种,不用买,可是要买点肉食什么的,就得租摩托去镇上。所以谁要是去镇上一趟,邻居就都抓住机会,这个要带点油盐,那个要带点酱醋。村里也有人办过小卖铺,但可能由于成本高利润薄的原因,都没经营长久;也偶尔有商贩运货上门销售,但是商品也都赢不得人的信赖,要么过保质期,要么假冒伪劣。所以,老家的人都希望有一个购物方便、放心的地方。

  伙伴说,他们也提出意见,希望供销合作社的农资供应点开到山里,或者集中上门销售,但是一直没有实现。当我向他提到现在供销合作社正在大力拓展农村网点时,他充满期待地说,什么时候能再回到我们大山里呀!

  延伸阅读

  农资供应是供销合作社传统业务,目前,全系统开展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和配送业务的企业达2107家,比上年增加160家,发展连锁、配送网点25.59万个,增加2.63万个。尽管如此,一些农资网点依然无法完全满足农民的需要,但同时供销合作总社每年不断增加的农资网点计划建设数目会让农资网点进山很快变成现实。


  农民所望

  应该学着“市场化”一点儿

  “史丹利”、“撒可富”、“美国二铵”,常年在供销合作社买化肥的农民们都知道,这是吉林省抚松县兴参镇供销合作社常年进购的化肥品牌,种类虽然不多,但却都属于优质产品。

  “追求质量和信誉”是兴参镇供销合作社的经营宗旨,而那些常年在供销合作社买化肥的老客户们,图的也正是这一点。

  然而,当“市场化”日渐成为这座小镇经济发展的特点时,供销合作社的客户开始出现分流。

  “俺家现在买化肥都是从私人商店里买。”30岁出头儿的赵广芬前几年也算得上是兴参镇供销合作社的“忠实客户”。但是,从2009年起,她已由供销合作社的老客户变成了化肥私营业主的新客户。

  化肥私营业主的售货与服务方式是让赵广芬的选择发生转变的关键所在。比如,卖化肥的个体户们会在马路边上张贴广告,会主动到各家“推销”自己的产品,同时,也会提供适当的售后技术指导,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能够像大城市里那样,提供“送货上门”的服务……。

  “镇供销合作社卖化肥,也应该学着‘市场化’一点儿”,对供销合作社销售的产品已是所知甚少的赵广芬认为,在原有的“诚信为本、质量为上”的基础上,镇供销合作社也应当像个体经销者一样,把服务方式多元化,比如做些广告、送货上门之类。

  延伸阅读

  尽管供销合作社这些年为“三农”发展做了很多努力,但毋庸讳言,我们一直在强调为农服务的职能,而对具体到每个店的服务方式却还不够重视,还不能以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来完善这个庞大的购销网络。也正基于此,供销合作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供销合作社,农民的兄弟和伙伴

  自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市场经济在神州大地春潮涌动。在这种大背景下,很多曾经的涉农组织和企业为追求更大利润一心谋划“农转非”,纷纷撤离农村阵地,争先恐后到城市发展;而与此同时,供销合作社却勇敢回归农村,以服务“三农”为己任,担当起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重任。

  如今,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推进,中国的农村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机遇和美好前景,很多资本流向农村,争先恐后发掘农村这个潜力巨大的“金矿”;而与此同时,供销合作社已经在广大农村与农民相濡以沫,在农民的心中树立起一个新型经济组织的崭新形象。

  在农民眼中,供销合作社是他们可以依靠的亲人。当辛苦一年收获的农产品砸在手里卖不出去的时候,农民首先想的是供销合作社,从江南到北国,从豇豆到橘子,从改革开放到如今,多年来,分布在全国各个地方的供销合作社网络一点点编织、完善着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一批批滞销的农产品在这个网络中得以消化,一笔笔货款让愁眉苦脸的乡亲喜笑颜开,“还是供销合作社办法多”表达的是他们最朴实的感激之情,也是对供销合作社这个臂膀的由衷认可。

  在农民眼中,供销合作社是他们值得信赖的兄弟。曾经,农村没有超市,农民也不知道超市是什么,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靠村边装满假冒伪劣商品的小卖店或者农村大集补充家中的日常所需,他们不懂权益,他们无法改变。供销合作社让连锁超市进村,排列整齐的货架、自由挑选的商品,农民的眼睛一下亮了,他们感慨超市给自己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更享受的是来自商家的从未有过的信任。“供销合作社鸟枪换炮了”是农民对供销合作社巨大变化的直观印象,更是对“兄弟”蒸蒸日上的自豪与骄傲。

  在农民眼中,供销合作社是他们并肩作战的伙伴。农民的眼界宽了,心也敞亮了,他们不再满足祖辈一直重复的生活,琢磨着怎么能把日子过得更好些,这次,供销合作社担当起了伙伴的重任。办合作社、搞产业化、抱团闯市场,供销合作社没有辜负伙伴的厚望,带领着大家把日子过得是红红火火。“没有过去‘牛’但比过去亲”是农民伙伴对供销合作社多年辛苦与付出最为珍贵的评价。

  虽然经历过艰难,虽然以后的道路也不平坦,但农民眼中的认可和信赖必将如火炬般照亮供销合作社前进的道路和光辉的未来。

  (本版文字由本报编辑部采访整理,本版图片由本报资料室提供)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