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信合玫瑰 光荣绽放
——三·八妇女节专题报道

  编者按

  她们是信合天空中那一抹最美丽的彩虹,历经风雨,却无怨无悔,用她们并不强壮的臂膀,支撑起信合事业的半边天际。

  她们是信合花园里那一簇最靓丽的花朵,历经荆棘,却坚定执着,用她们的辛勤和汗水,点缀出信合家园里的绚丽风采。

  她们就是信合战线上的职业女性们。

  与倾心家庭的居家女性相比,为了信合事业的昌盛,她们放弃了太多的家庭责任和天伦之乐;

  与其他行业的职业女性相比,充满艰难历程的信合崛起事业,注定让她们承受着更大的压力;

  前行之路充满艰辛,肩膀之担沉重异常。然而,农村合作金融战线上的信合女性,用坚毅和执着,描绘着信合事业的光辉前景;用乐观和自信,诠释着铿锵玫瑰的职业本色。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即将迎来第一百个国际三·八妇女节,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上,本报编辑部从全国的信合女性中选取了几位代表,希望借她们的职业经历,再次展现信合女性的靓丽风采和职业魅力。

  铿锵玫瑰,光荣绽放。


  杨柳绿千里 远水响玲珑

  ——记河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 杨 玲

  □ 本报记者 刘小萃

  玫瑰档案:

  全国三八红旗手,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

  中国女摄影家协会理事会理事,河南省摄影家协会顾问,河南省女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

  “我的办公室里一定要有三幅地图——河南地图、中国地图、世界地图。”2010年,河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即将入驻新的办公大楼,而“三幅地图”就是河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杨玲对自己新办公室的最重要的“要求”。

  “为什么必须要三幅地图?为什么一定要有世界地图?”面对记者的不解,杨玲的回答干脆利落:“要胸怀天下啊!”

  这就是杨玲——率领河南省六万多名信合人取得骄人业绩的“领头雁”,全国省级联社理事长中惟一的女性。她以坚韧细腻的性格和胸怀天下的胆识与气魄,让现代金融服务的春风吹遍了中原沃土, 在田野乡间描绘出了“杨柳绿千里,远水响玲珑”的怡人景致。

  坚韧——心怀红军精神

  “面对这么大一个摊子、承受这么大的压力,能取得今天的成绩真是不容易!”这是河南省农信社的工作人员说起杨玲时发出的感慨。“杨理事长特别认真。”聊天中,一位工作人员反复地重复着这样一句话,

  在同事眼中分外“认真”的杨玲,的确交出了优秀的答卷:截至2009年末,全省农信社各项存款余额3319.83亿元,完成省政府下达全年存款增长计划510亿元的108.10%;各项贷款余额2511.37亿元,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全年新增贷款计划;全省农信社不良贷款占比下降10.67个百分点,超出省政府下达的不良贷款压降计划4.67个百分点;实现经营利润45.38亿元,同比增加16.76亿元。

  河南省农信社的骄人业绩赢得了政府的嘉奖和群众的肯定:河南省农村信用联社被评为“2009年度河南省政风行风建设先进单位”、河南农信系统有39个基层信用社被评为“群众满意的基层站所”。

  “您遇到过特别艰难的时候吗?这个时候您会怎么办?”听到这个问题,杨玲脱口而出的回答是:“怎么会没有呢?”她摘下了眼镜,闭上眼睛,轻轻地揉了揉太阳穴,“我常常在想,咱们遇到再大的困难还能难过红军吗?”

  杨玲从小就特别爱看《东方红》、爱听《长征组歌》。正是伟大的红军精神成为她面对困难时强大的精神支柱,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阻力,杨玲的选择一定是迎难而上。而面对误解,她又总是能够淡然释怀。

  “只要目标正确,就向着目标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再难也不灰心、不放弃。”说到这里,杨玲的语速舒缓而平静,但却透着一份执着和坚定。

  细腻——传递精神之源

  “我们在省直工委举办的合唱比赛中拿了金奖,杨理事长和我们一起排练,一起参赛。”让河南省联社员工印象深刻的这次比赛,是“河南省直机关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爱国歌曲大家唱合唱比赛”,回想起当时杨玲带领大家刻苦排练的情景,员工们仍历历在目,“杨理事长总是尽量抽时间和我们一起练歌,有时她下班已经很晚了,顾不上吃饭,还是会赶过来参加排练。”即便如此,由于工作繁忙,又经常下基层,杨玲还是错过了很多次集体排练的时间,于是,她干脆抽时间自己单独练歌。比赛当天,杨玲在场上用心而出色的表现给评委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举夺得金奖,让员工们兴奋不已,“以前我们很少参加这样的活动。这次参赛的单位有80多家,我们拿到了金奖,大家都特别高兴。” 

  在很多人的眼中,一次合唱比赛,何至于付出这么大的精力和心血?杨玲却不这样看,从精心挑选参赛歌曲,到组织员工认真专注地排练,再到比赛当天全体员工的完美演绎,她都带领员工们尽心尽力、全情投入。虽然比赛已经结束,但通过排练和参赛提升了员工凝聚力和团队意识,让“勤奋尚德、务实怀远”的企业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在杨玲眼中,这些是比荣誉更加弥足珍贵的财富。

  作为一名女领导,细心的杨玲时刻关心着女员工的工作和生活。2009年的那个“三八妇女节”,让很多河南信合女员工难以忘怀。这个节日被安排得丰富多彩,她们来到革命老区信阳市,在中国工农红军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何家冲村接受了红色教育,之后又观摩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还与河南省“十大女杰”之一——苏曦进行了真情交流,晚上又以联欢会的形式共同庆祝自己的节日。活动结束后,她们还用相机记录下了初春乡间的美丽瞬间,参加了庆“三八”女职工摄影比赛。

  把这样一个普通的节日安排得如此充实而快乐,不能不说是用心良苦,其幕后的“总策划”正是杨玲。而在活动当天,她一番动情的即兴演讲更是语重心长——“作为一位女性,要以踏实认真的态度、细致谨慎的天性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来提高自身能力、应对事业和家庭这两副重担对我们的要求;要以博大的胸襟、开阔的胸怀来面对工作、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难题,并努力将其克服;要关爱家庭、奉献社会,努力提高自身的幸福指数;要呵护家庭的幸福和美满,上要照顾老人、下要教育子女、内要理解丈夫、外要邻里和睦……”这样一番肺腑之言,正是杨玲心目中的现代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应担负的责任,也正是她个人魅力的真实写照。

  “对女性员工要给予更多的呵护与关爱。”这是杨玲在领导岗位上一直默默坚守的原则。河南省农信社的女员工们的确是幸福的,杨玲总是说,“作为领导,要理解女性员工干事创业的艰辛,深挖农信系统各类女性英模事迹,改善女性员工生活工作环境,提高她们的自我认知度和社会认知度,通过组织上的关心、集体上的照顾、家庭里的理解来回报女性的辛劳,提升女性的社会地位……”

  无畏——敢啃“硬骨头”

  “我这个人啊,有时认死理儿不让人。”说起自己的性格,杨玲最先说到了这个“缺点”。

  一路走来,这个“缺点”让杨玲得罪了不少人,却也啃下了不少“硬骨头”,完成了很多艰难的工作。2009年,在杨玲及其领导团队的带领下,河南省农信社的改革力度明显加大,全省有5家农商行相继挂牌开业,特别是“商丘华商农商行”获准筹建,探索出了县级联社先整合、后改制的新路子;全省农信社143.72亿元专项央行票据资金全额到位,受到省政府的通令嘉奖;全省144家县级行社全部实行一级法人经营管理体制。功夫不负有心人,河南农信社县级行社公司治理更加规范、市场意识逐步增强、经营职能更加突出。

  作为河南省政协委员,杨玲“敢讲话、讲真话”也是出了名的。“地方政府的歧视性政策和规定束缚了农信社代理各项惠农业务和为农民服务的能力,也给广大农民享受农村金融服务带来了不便。”杨玲认为,河南省农信社以全省18%的存贷款市场占有率,发放了全省98%的涉农贷款,在河南农村营业网点超过5000个,是名副其实的农村金融主力军。而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网点很少,农民很难享受到国有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在缴纳和领取养老保险金等诸多方面存在不便。

  因此,在今年的河南省“两会”上,杨玲与河南省联社主任张建刚等政协委员提出,“要取消对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歧视性政策,应允许国家财政预算资金、社保基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南水北调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资金等财政资金在农信社存放,支持农村金融发展,方便农民生活。”

  虽然目前河南农信社已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但杨玲心中还有一幅更宏大的战略蓝图——“河南金融业需要自己的‘航空母舰’。”杨玲认为,河南还没有一家省级股份制商业银行,加快推进省农信联社改制组建为省级农商行,已成为河南地方金融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农信社虽然规模很大,但是竞争力还不够强,要使全省农信社在支持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中发挥更大作用,必须按照市场化的办法,吸收各种资金进行股份制改造。

  杨玲与河南省联社主任张建刚等政协委员在今年河南省“两会”上还提出:“河南省应进一步提供政策支持,加快推进县级联社转型,鼓励在市区的农信社合并改制为农商行;鼓励农商行重组未改制的县级联社;鼓励农商行或县级联社按照地方城市集群规划,重组改制为区域农商行,促进农信社(农合行、农商行)建立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金融布局,整合河南农信金融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县域经济乃至经济全局发展。”

  一个金融航母的雏形已经在杨玲的脑海中日渐清晰,战略步骤也已在规划之中,正如她自己所说,“只要目标正确,就要坚定地向着目标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再难也不灰心、不放弃!”

  印象·杨玲

  短暂的采访结束后,杨玲没有片刻休息,马上又召集党委成员召开紧急会议部署重要工作。事后记者才知道,那天一大早杨玲的高血压就犯了,头晕得厉害,但工作节奏却没有丝毫地减慢,一切都像平时那样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进行着。直到中午,实在撑不下去的她,才在同志们的劝说下去医院做了检查。

  “我印象中,杨理事长从来没有在20:00点之前下过班。”说起对杨玲的印象,一位员工立刻想到的是这样一个细节。杨玲工作中的认真细致尽人皆知,每一个细节她都会认真把关,“哪怕是文件中的个别用词欠妥,她都会仔细改正。”正是这样一种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让每一位员工对待工作都不敢懈怠,“如果我们敷衍了事,是逃不过理事长的眼睛的。”

  “杨理事长平时爱穿颜色鲜艳,带小碎花的衣服,特别漂亮,她工作中总是神采奕奕,让人振奋。”采访当天,杨玲身着一件款式简洁的红色毛衣,还搭配了一条淡粉色的围巾,与她仅是短暂的相处,都会感觉暖暖的,如同春风拂面。


  尽洒豪情 挥就“巾帼本色”

  ——记吉林省双辽农村信用联社双山信用社主任 李淑艳

  □ 本报记者 臧洪菊

  她,李淑艳,吉林省农信系统2010年工作会议中惟一一位女性代表。

  “几年来,双山信用社的存贷款规模和盈余能力一直居双辽各乡镇信用社的首位。与她到任前相比,2009年末,全辖贷款余额为6000万元,增加了3345万元;旺季前贷款余额12632万元,增加7853万元;全口径不良贷款787万元,占比6.2%,下降3.5%;实现利息收入1300万元,利润677万元,增加了31%……”

  在吉林省农村信用社2010年工作会议上,李淑艳朗声地向领导汇报着自己的成绩、虚心地同大家交流着多年来的工作经验。2006年初,李淑艳因工作需要,由柳条信用社调到双山信用社接任主任一职。从接任至今,也不过才4个年头,但她干出的成绩却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

  但是,比起交流材料中陈述的工作经验与经营数据,人们更为熟悉的,是日常生活中那个雷厉风行的她。

  莫说淑艳不如男

  “82年入农信社做农贷记账员,84年接会计,97年提升为坐班经理,2003年升为柳条信用社主任,2006年调到双山信用社接主任……”回首在农信系统中奋斗过的28个年头,李淑艳的职业生涯,是一条不断向上攀升的轨迹。

  “我总觉得,干起工作,我不比男人差!”谈及不同性别在工作中的优劣势问题,李淑艳不假思索地说道。

  的确,在旁人的眼中,李淑艳的身上总有着一股子“巾帼不让须眉”的劲头。

  ——说个李淑艳“光脚下乡走访”的故事吧。一次下乡,需当日走访完的贷户比平日要多很多,匆忙中,李淑艳没来得及换平底鞋就从办公室出发了。乡村的小路,看着不远,但都是蜿蜒的曲线。“实在是疼啊!”一上午的时间,李淑艳的脚被皮鞋磨得生疼。为了完成当日的走访任务,她干脆脱了鞋子走路。连她自己都想像得出自己当日的形象——“光着脚,拎着皮鞋走家串户”。 

  类似“谁说淑艳不如男”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寒冬腊月天,她坚持亲自下乡收贷,别忘了,东北的冬天,那冷劲儿可是滴水成冰;比如,她能得到下辖21个村的村干部的全力支持,贷款清收时节,村长们甚至会替她挨家催贷款;再比如,为了应对那些有钱不还、无理赖账的“茬儿”贷款户,李淑艳不管三七二十一,虎着脸、扯着嗓门,可劲儿地呵斥,愣是镇得那帮“茬儿”们规规矩矩、分毫不差地还了贷款。

  有付出,也有收获。2009年,双山联社的主要经营指标均创辖区的历史新高。经营数字上显示出的变化,让周围的人不由地对李淑艳竖起了“大拇哥”,而“李淑艳”三个字,也成了辖区21个村、7000多家农户中,无人不晓的一个名字。

  “是挺不容易的”

  “其实,做到这些,是挺不容易的。”顺着斐然的“战绩”深谈下去,李淑艳的眼中显露出了些许疲惫。

  一年365天,李淑艳几乎有300天会像“脚打后脑勺”一样地忙碌着。也正是因此,李淑艳很多身体上的不适,都源起于她日积月累的辛劳。例如,她那每年近4个月的“失眠日”。

  在农信社工作的人都知道,农信社最忙的时期莫过于春季放贷、冬季收贷款的时节。从接任主任开始,每年一进入11月份,贷款回收工作的压力,让李淑艳每晚都“睡不踏实”,一宿一宿,翻来覆去。

  “只要有1万没收回,我就睡不踏实。晚上大概都睡不上两个小时……”李淑艳这样的“失眠期”,要持续近3个月。

  2009年,双山联社共发放贷款1亿元,其中,年末到期贷款8600万元,收回8430万元,回收率达到了98%。当下,2009年的收贷工作已然接近尾声,但李淑艳的“失眠”却还未调整好。

  除了失眠,近几年,工作中的李淑艳还被“呛”出了咽炎。

  “与农民打交道,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提及自己的咽炎,嗓音有些喑哑还略带咳嗽的李淑艳颇有感触地说道。

  在东北,受气候影响,“春耕秋收”是年复一年的耕作规律。因此,也形成了当地农民“在4、5月份春耕时候集中借贷,11月至次年3月份集中还贷”的规律。在集中发放贷款的日子里,农信社的营业厅挤满了等着贷款的农户,站着的,蹲着的,三五成群。

  东北的农民大都爱抽烟,尤其是那种自己地里种的“土烟”。在集中收、放贷款的日子里,等候办理业务的农户边等候边抽烟,营业所天天都是“烟雾缭绕”,真是“几乎间隔两米便看不清对方的鼻子”,烟蒂夸张到一天一大撮子。李淑艳硬是被这种浓重的土烟气“呛”出了咽炎。

  身后的“贤内助”

  李淑艳心里明白,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与丈夫的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就像一首老歌里唱的那样,“军功章里,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图啥呀,干完这一年就不干了吧。”很多次,李淑艳在遇到难处的时候,总是会这样想,可是,丈夫却鼓励她说,“再接着干吧,你看,一个大农信社主任走在街上,多自豪啊!”

  没错儿,双山信用社下辖的21个村,7000多家农户,几乎家家都到农信社贷款,都是农信社的客户。

  但是,也正因为贷户多,每年收放贷款的日子,便是李淑艳早出晚归、“不着家”的日子。

  “他从来不和我计较家里的事儿。”李淑艳的话中,充满了对丈夫的感激。

  若论起行业、工资、待遇,李淑艳的丈夫样样都不比她差,但却心甘情愿地做起了她的“贤内助”。

  “我上班忙,没时间逛街,除了女儿,一般都是他给我买衣服。”原来,除了日常的做饭、洗衣, “贤内助”连为李淑艳采购的差事都包揽了下来。

  然而,更让李淑艳感激的,是“贤内助”在工作上给自己的帮助。 

  每年的收贷时节,李淑艳的表情便是丈夫判断当日收贷情况好坏的“晴雨表”:当日还贷的农户多,晚上回家的李淑艳会是“乐呵呵”的,反之,到家的李淑艳会是“闷声不语”。

  “是不是,还有很多家没还贷啊?”吃饭时,丈夫总会“不经意”地问及工作上的事。

  一问一答后,事情的发展规律往往会是这样:只要是李淑艳在丈夫面前提过的拖欠贷款的贷户,过不了几天,大都会将贷款如数还清。

  原来,在看似不经意的闲聊间,细心的丈夫会留心地记下未还款的贷户姓名,然后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挨家“游说”,劝说贷户及时到农信社还清贷款。 

  “但他从来不会告诉我说,那些工作是他帮我做的。”从李淑艳的语气里流露出的,除了感激,还是感激。

  “没啥出色的地方,就是把领导交给自己的活好好干完,快退休了,别留下啥遗憾。”直至访谈结束,李淑艳的言辞,始终都是那样地朴实。


  信苑之“花”别样红

  ——记山东济南润丰农村合作银行信贷管理部副总经理 齐世花

  □ 本报记者 孙思磊

  娇小的身材,青春的面容,得体的打扮,加上一身干练的职业装——她的身上时时透露着一种青春女性的优雅和魅力。落落大方的谈吐,雷厉风行的作风,坚毅执着的性格,还有一种永不停歇地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她的身处处展现着一个职业女性的风采。她,就是山东济南润丰农村合作银行信贷管理部副总经理齐世花。

  她曾是一名优秀的学生,更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在七年的大学生涯中,她不但始终保持着优异的学习成绩,而且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解决学费用并反哺家庭;她曾是一名优秀的军人,更是一个充满创作热情的学习型军官:六年的军旅生涯,从基础的站军姿到专业技术学习,锻炼了她钢铁般的意志,也为她文艺才能的展示提供了舞台。从部队转业时,她本可以选择一份轻松、舒适的工作,然而由于自己勇于挑战的性格,她毅然选择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从营业部柜员干起,直到成长为今天行领导高度信任的中层领导干部。

  “性格决定命运,辛勤创造未来”。正如齐世花自己总结的那样,是乐观、坚毅、勇于挑战的性格,决定了她人生的几次重大选择,也成就了她今天所取得的工作成绩。

  圆军旅梦,放弃高校任教资格

  研究生毕业前夕,驻济南某部队到齐世花所在的学校特招研究生。但是,部队工资只有大学老师的三分之一、条件非常辛苦,而且还要面临转业的问题,不少原本对此很感兴趣的同学在得知这些情况后,都选择了放弃。只有齐世花一人毅然选择了参军入伍。

  “我想,七年师范生活期间,我过做家教、实习、代课,已经体验过了教师生活。而军人和军队在我心中是很神秘也是很令我神往的,我从没想过还会有机会参军入伍,目前就有这么一个机会,我怎能放弃呢?即便工资低,即便将来还要转业,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曾经是一名军人!所以我很激动,很兴奋,于是,就义无反顾地穿上了军装。” 

  进入部队,从站军姿、踢正步到跑越野、凉水冲澡,所有这些,对于一个刚从象牙塔出来的学生而言,无疑是艰苦的经历和挑战。尽管训练异常艰苦,但齐世花从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每一项艰苦的训练都是对意志的锻炼,不经历这些艰苦,就锻炼不出军人钢铁般的意志。”

  炎炎夏日,太阳炙烤着大地,连队迎着太阳站军姿。每个人都像木桩一样站着,一动不动。汗水顺着脸颊、脊背、手指流了下来,衣服湿了一片。忽然,齐世花右手的大拇指有一阵钻心的痛,然后就是麻麻、肿胀的痛感。因为是在站军姿,她只能忍着疼痛一直到站军姿结束。等她再抬手看大拇指时,已经是肿得鼓鼓的了。原来,是被马蜂蛰了!直到现在,齐世花的大拇指上还清晰地留有一块伤疤。这伤疤上,写的是她作为一名军人的坚强毅力和执行力。

  转业抉择,选择“为之奋斗”的事业

  在部队工作六年之后,正赶上国家三年大裁军后又落实编制,一批批军人纷纷转业回到地方。“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齐世花响应国家和部队号召,主动加入了转业大军的行列。

  在转业考试中,她通过了省级分数线,并且名次比较靠前,这样就可以优先选择省级单位。亲朋好友都劝她选择政府部门,说一个女同志选择政府部门比较安稳和清闲。但她没有听从劝告,没有将目光停留在众多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中,而是再一次坚持了自己的意愿,选择了山东省农村信用社。

  “我想,在我的一生中,这也许是我最后一次选择职业的机会了,我一定要选择自己内心喜欢的职业,然后为其奋斗,做出成绩、有所建树。我喜欢金融业,而农村信用社又是立足于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在国家大力扶持三农的大背景下,农信社一定会有很好的发展。”于是,在众多不解的目光中,齐世花来到了济南润丰农村合作银行营业部。

  成长路上,有艰辛也有幸运

  刚到润丰农合行时,齐世花是在营业部从事会计工作。银行与部队在工作节奏上的差异极大,三个多月的时间,她瘦了近十斤。但本着干一行爱一行的态度,她硬是将自己的工作节奏调整了过来,又一次战胜了自己,不但没有掉队,并且很快融入到了农合行这个大集体中。

  在上大学和读研究生期间,齐世花学的都是数学专业;毕业后参军入伍,主要从事有关计算机的工作;而到银行,从事的却是金融工作。齐世花意识到,要想尽快融入到新的工作中,自己必须尽快学习金融知识来弥补自己的欠缺。

  银行工作是繁忙的,工作期间她通过多学、多问、多看、多思考,在领导的关怀与同事们的帮助下,很快适应并融入到了工作中,很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她利用业余时间迅速充电,学习了一个多月就通过了国家会计证考试,学习了半年就通过了银行业从业资格个人理财和公共基础两门资格考试,同时通过了国家二级理财规划师的两门课程的考试,并于半年后取得了国家二级理财规划师证书。在济南润丰农村合作银行组织的“三定”考试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信贷人员上岗考试中,她也都顺利过关。

  只要工作需要,齐世花就会主动加班。在合规部期间,为了“三会”的准备工作,她加班加点地干了一个月;在风险管理部担任副总经理期间,为了某项制度的出台,她要对基础资料进行整理,对数据进行模拟。为了制度尽快成形,她甚至在办公室加班到凌晨1点多,然后再赶回三四十里以外的家,第二天又照常按点上班……

  齐世花反复表示,能够在润丰农村合作银行迅速进入角色并快速成长,得益于近年来该行充满活力的发展环境,更得益于该行董事长郑爱华的信任和指导。在她的眼中,这位事业上充满魄力的领导,既是带领他们发展合作银行事业的领头人,更是一位良师益友。齐世花告诉记者,能够从刚进单位时的一名营业部普通职工迅速成长为一名中层干部,这得益于近年来润丰农村合作银行在用人机制方面的大胆改革。

  近年来,为建立公平竞争、择优聘任的用人机制,深化人力资源改革工作,润丰农合行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公开选拔中层干部。通过公开竞聘,把最优秀的人选拔到最合适的岗位,为有工作能力、经验和热情的优秀人才搭建了施展才华的平台和“绿色通道”。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齐世花才得以凭借自己的努力,脱颖而出,在农村合作金融大花园里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在种种历史和现实困难面前,正是因为有了一代代坚毅、执着的信合人不断努力、进取,农村信用社才能经过几十年的艰苦跋涉,取得如今的改革发展成果。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因为肩负着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重任,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前行之路注定充满艰辛。然而有了像齐世花这样的信合人、有了这样一种永不言败、执着进取的精神,农村合作金融的光辉前景已然可见。

  有像齐世花这样的员工和她这种勇于挑战的精神,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是幸运的;而能够获得农村合作金融事业这样一个充满挑战、前景光明的人生舞台,齐世花也是幸运的。因为,只有经历过挑战和艰辛,人生之“花”才能展现出别样的风采。


  江淮“拼命三娘”

  ——记安徽铜陵铜都农村合作银行西郊支行副行长 刘晓霞

  □ 本报记者 臧洪菊

  初闻刘晓霞的名字,是在与安徽铜陵铜都农村合作银行行长王琴的一次通话当中。晓霞,拂晓的晓,云霞的霞。无论深究名字中的哪个字,都只能嗅出江淮女子的那般清爽与柔弱。

  然而,几次接触过后,这一论断几乎出现了一个360°的大转弯儿——工作中的她果断、干练,且有一股不服输的闯劲儿和不罢休的干劲儿——整个儿一个“拼命三娘”。

  发展客户 演绎“十顾茅庐”

  2009年2月,刘晓霞开始接管西郊支行,而同年年底,该支行的存款余额便达到了24445万元,较前一年净增了11218万元,贷款余额也达到了10929万元,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谈及自己的“制胜法宝”,刘晓霞毫不隐晦:“使出浑身解数,想尽一切办法”——没错,她的“秘籍”里仅此一招,且是“攻无不克”的一招。安徽华路沥青有限公司总经理朴龙增便“领教”过刘晓霞这一招的“厉害”。

  2006年,安徽华路沥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路公司)进驻铜陵市滨江大道横港物流园区,是该园区第一家招商引资企业,其存贷款业务均在各大商业银行办理。

  “如何能让华路公司把存贷款业务转入我们行办理呢?”那段时间,刘晓霞天天都在思考这个问题,而那段时期她最常做的事,便是到华路公司“登门拜访”。

  一个是资产规模堪居全省首位的大企业,一个是刚成立不久的农村合作银行。如何让前者注意并认可后者?这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前几次,朴经理根本不搭理我。”至今,刘晓霞还清晰地记得那份尴尬。那时她能做的,只是一次次地拜访,一遍遍地介绍农合行的各项业务品种。中国有句古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在“十顾茅庐”之后,朴龙增答应将公司的业务转入西郊支行办理。

  其实,客户认同刘晓霞的原因,还在于她对待客户的那颗诚挚之心以及周到的服务。在刘晓霞的眼里,只要是西郊支行的客户,不分业务规模大小,在服务上都会享受到她和员工的竭诚服务,也正因此,居然有客户跟随她从原来工作的支行转到了如今的西郊支行。

  晓霞“当家”

  虽然存贷款余额是衡量一个金融机构运行状况的硬性指标,但作为一个支行的当家人,刘晓霞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并不仅限于带领员工赢取了多少客户。

  “打铁还需自身硬,鞋厚才能不扎脚”,这是在年终述职报告中,刘晓霞写出的感悟。为了带出一支素质高、作风正的职工队伍,她时刻告诫着自己,“必须从自身做起,凡是要求职工做到或不该做的,自己率先坚持做到或不做。”

  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自她接管西郊支行以来,该行居然无一例经济案件和安全事故发生。

  当然,刘晓霞当家的“本领”远不止这些,比如说,她“力求创新”的本事。

  “要想干出成效来,就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只有创新,才能在同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激活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她对“创新”两个字的认识,可不只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

  接管西郊支行后,她与员工齐心协力,破旧立新,相继创新了该支行分配制度和服务方式。“绩效考核与工资挂钩的分配制度”激活了广大员工组织存款的积极性、提高了职工组织存款的热情;走出柜台的创新式服务,为该行开拓出了“储蓄所—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储蓄信用网络。

  除了“当家”,刘晓霞更要做好的便是“持家”。

  与行里提倡的“一支笔”制度相呼应,她始终坚持着“两手抓”策略:“一手抓增收,一手抓节支”,严格执行相关财务制度,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小到一盒笔、一箱纸,不必要的开支,我都不会批”,虽然是举个例子,但刘晓霞的语气却是十分认真。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西郊支行被评为先进单位、开展的“家家到”活动在全省农村合作金融系统中荣获二等奖。

  三十年的执着与坚守

  “快三十年了!”刘晓霞笑着说。是啊,从1982年进入信合系统至今,自己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员工了,从出纳到记账,再到会计、客户经理,直至今天走上管理岗位,刘晓霞的心中百味杂陈。

  回首自己挥洒了三十年青春岁月的职业生涯,她澎湃的心潮中,有感激,有自豪,也有欣喜。

  她感激的是领导们的培养。如果没有领导们当初的严格要求,她不会养成今天言必行、行必果的工作习惯;如果没有领导们多年的精心栽培,她不会成为今天抵得住各种压力的支行行长。

  她自豪的是自己有一支“齐力断金”的协作团队。虽然只有七、八个人,但是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和配合,西郊支行的业绩不会出现今日的“大跨越”;如果没有他们的鼎力相助,她所规划的一个个“创新”,会依旧止步于那个内心的规划。

  她欣慰的是领导的认可、客户的认可。用她的话来说,再多的委屈,再多的挫折,只要领导和客户有一句认可的话,那就是对她最好的慰藉。

  三十年了,她的眼里除了工作,还是工作。

  “坚持是因为喜欢。”刘晓霞坦言道。

  因为喜欢,她兢兢业业地工作、踏踏实实地奋进。三十年如一日。

  2009年,刘晓霞被铜陵铜都农合行推荐为“先进工作者”。也许,获得这份荣誉,她并不会觉得很欣喜,因为,这份荣誉验证了她一直都很认同的那句话——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记者手记

  采访结束后,我渐渐地欣赏起刘晓霞骨子里的那份执着和谦逊,并决意用笔触细腻地刻画关于她的人与事。

  她总是笑称自己为“小人物”,一个不值得、也不喜欢“抛头露面”的“小人物”。然而,殊不知,采访她要远比采访一个“大人物”困难得多。

  原因无非是那一个字,忙。

  可以套用小沈阳的说话模式,将刘晓霞的时间做这样一个白描:有整块儿的时间,静坐下来接受采访么?没有。这个,真没有。连一个小时的空余时间都没有么?有,这个可以有。但是,是乘车行驶在走访客户的路上,车行至半路,可能随时会没有通讯信号。

  夸张么?不算夸张。从周二到周日,再到另一周的周二、周三。从上午十点,到下午六点,再到晚上十点……。采访刘晓霞的时间被不断地更改,之间的过程也是持续了一个多星期。或是为会议,或是为走访客户,每一天的刘晓霞,都在像“转陀螺”一样地忙碌着。

  最后一次补充采访,是晚上21点之后。“不好意思哦……”,电话接通后,另一端传来刘晓霞惯用的开场白。声音中透着掩饰不住的疲惫,但言谈中却依旧传递着微笑,她告诉记者,明天她需要参加会议,大大小小的会议,加起来又要一天……。

  她敬业与爱岗的精神让记者佩服得五体投地,但同时也“注定”了这次采访会“历尽坎坷”。尽管她一再地叮嘱“简单地搞一搞”,尽管文章的思路已经随着她一改再改,但还是想借文章送给她一个名号——江淮“拼命三娘”。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