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缩小差距是小城镇发展的关键
按照人口与国土比率计算,日本的人口密度约为中国的3倍,且多山地少平原。但在这种基本国情下,日本还能够实现城乡共同发展,确保大米完全自给和蔬菜大部分自给。这与日本较为成功的城镇化密切相关。
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日本大量农民脱离土地,有些企业甚至采用“集团就职”的方式,到地方农村中学整班招收毕业生进城务工。日本政府一方面为新进城农民提供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和市民身份,另一方面严格要求企业对劳动者的雇用保障,采用近乎“终身雇用制”的方式,确保农民在进城后不会因失业而陷入困境。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农民在失地后再失业的后果,避免了城市流民阶层的出现。
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自1955年至1970年,东京每年的人口净流入量达到30万至40万。但东京没有单纯“摊大饼”式地被动外延,而是以放射状大容量轨道交通为依托,主动沿轨道交通站点(多为过去的小城镇)建设居民区,并为之提供高标准的生活服务、社会文化和治安配套。
农民收入是消除城乡鸿沟、推进城镇化的基础。为增加农民收入,日本采用各种措施,将农产品的价格维持在高位,往往是我国同类产品的几倍甚至十倍以上,再加上户均耕地相对多于我国,农户在销售农产品时就获得了较多的基本收入。而农村居民的精神生活也相当丰富。地方社区往往会有艺术、读书等各类社团,当地企业也会不时地举办各类群体活动。
法国:
城镇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
城镇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这一前提条件,只有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才能加速城市的发展。同时,只有保障农民权益,才能推动城镇化稳步前进。
两次世界大战使法国的农业受到了严重打击。二战以后,法国政府将农业装备现代化摆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政府向国外借款,利用价格补贴和国家担保为农户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同时农民购买农业机械还可以享受价格补贴。在逐步实现了农业装备的现代化和规模化之后,一个人耕作百余公顷的例子屡见不鲜,为城市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同时,政府不失时机地做起了“专业化”的文章,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形成了专门的农作物产区。
法国农民的产品销售渠道也十分畅通,既可以通过合作社组织,也可以通过网上销售。从政府到各种农业组织都开辟了网站,方便农民的生产和销售,也为农民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平台。而对于农业生产中不可避免的灾害,法国又建立了异常发达的农业保险业来进行保障。
(本报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