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带着冬季积淀的精华和新生的气息,春茶稚嫩的叶芽开始萌发了,随之在茶市激起一阵荡漾,平静的茶市也跟着热闹起来。
春茶赶早,这是茶市亘古不变的商业定律。现今,在这条商业金律的催化下,中国茶市正在激起“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场争夺“早茶”红利的概念之争在东西部茶乡悄然上演。
随着商品信息流和货运节奏的加快,物理距离的制约功效已经减弱。“路途遥遥”,再也不是影响春茶上市早晚的主因。春茶上市早晚,就只受大自然制定的茶叶发育时间制约了。地处西部偏僻山区的茶乡,尤其是“蜀道难”的四川茶乡,成为这一历史进程的受益者之一。川域早茶,在我国早春茶市异军突起,成为春茶市场的搅局者。
时间没有变,但是进化的空间感,已经足够在中国茶市激起这场“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并将随之带动春茶乃至我国茶产业整体格局的激变。
争“早”战
早在农历春节前,四川与重庆部分山区的春茶采摘就已经开始了,这远远早于东南沿海茶区。
“四川茶叶质量不比沿海差,而且春茶采摘时间更早。最先,沿海茶商看重这段时间差,低价收购雅安早茶,贴上沿海产区早春绿茶牌子高价销售。”四川省雅安市茶业协会秘书长陈书谦告诉记者,“最近五六年,他们开始移师四川,辟茶园,建茶厂,自己生产茶叶打上沿海产地牌子销售。过不了几年,随着四川早茶品牌逐渐走响,越来越被消费者认可,从这里运出的茶品,将越来越多地打上四川商标。”
随着茶商“早茶”概念的西茶东运,最近两三年,四川、重庆辖区内的不少地市级政府也开始刻意打造“早茶”概念。受此冲击,早前形成的沿海茶区“早茶”将沦为第二波春茶。一场“早茶”名誉战,在中西部茶区政府和茶商间悄然上演。
来自四川和重庆的茶商和政府官员,对这场早茶争夺战信心满满。宜宾和成都市都纷纷表示,要打造全国知名的早茶产业。2月26日,“早茶之乡”宜宾早茶节在该市隆重开幕,稍候,宜宾早茶节还将移师北京等大城市,与当地消费者和经销商亲密接触。
市场,只能容纳一个“早茶”。“早茶”之争的天平似乎正在倾向四川。
另一方面,浙江茶商似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正在通过新品种培育、种植方式改革等方式,捍卫自己传统的“早茶”地位。浙江省稍早培育出的乌牛早,采摘时间比传统的龙井茶提前了一大截。正在江浙等地推广的大棚茶,也将“早茶”实践提高了一大截。
相信,近期内,沿海茶乡还将开发一系列新技术,促使“早茶”更早来临。从这一方面来看,“早茶”之争,才刚刚开始,还远没有到白热化的地步。
“南人”爱早
记者走访发现,在北方销区的主要茶叶集散中心,第一批早茶都很难觅见踪影。第一批早茶,去哪儿了呢?
有商家告诉记者,第一批早茶一般都被当地和南方高端客户订购,鲜少在北方销售。相对而言,北方茶人并不特别看重“早茶”概念,反而更看重茶叶的口感和品味,这也使得早茶在北方市场的热度要远逊色于南方。
早茶的市场营销,多走熟人、会所、预订路线。少量的高档早茶,在出厂之前就被热衷品“早”的茶客预购了。另一方面,由于早茶价格偏高,商家一般都是“以销定产”、“以销定采”,并不敢库存大量“早茶”。专家指出,多个方面考虑,早茶要么有价无量,要么有量无价,作为一个产业,整体市场容量有限。但是,对于某一个区域和企业来说,主打“早茶”概念依然可以赚得盆满钵满。
商家返乡,备茶忙!
原本热热闹闹的北方茶市重镇马连道,节后显得异常冷清。客人少了,茶商也少了很多。晚上八点以后,大街上的餐馆已经鲜有客人了。
“一部分茶商回老家过年没回来,还有一部分去茶乡‘抢茶’去了。”某茶商说。
在寂静的表面下,蕴含着春茶火热的前景。不见生意红火,原来是狂热前的休养。
记者电话调查发现,不少茶商大年初一离开北京返乡后,就一直边走亲访友,边静静地等待着春茶的开采。商家大批返京之日,也是春茶热销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