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的两会上,热点问题总少不了“三农”。2008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关于“三农”方面的提案509件,居各类问题之首;2009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三农”方面的提案603件,与就业、教育等问题一起,成为委员们关注的三大焦点;前几年的两会也不例外,很多提案议案都围绕“三农”展开。
“三农”屡受两会代表委员关注,说明三农问题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是何等重要。人类要生存,首先要吃饭,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物质生产部门,农业是根本。农业的发展影响和制约着国民经济其它各部门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农业的发展,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就没有保证。我国农村人口多,幅员辽阔,农村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整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将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比例协调和发展速度,将影响到工农关系和城乡和谐,影响到全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农”屡受两会代表委员关注,说明解决“三农问题”是何等紧迫。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国家发展战略,造成农村底子薄,农民贫穷,农业积累不足,城乡分化加剧。在很长时期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农民收入始终处于低速增长状态,1998—2008年全国农民纯收入增加2599.02元,平均增长率不到4%,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的1/3。而且其中还有一个很严峻的现实,由于农村内部收入分化,近半数的农民收入处于零增长状态,更有许多农民收入在下降。农业由于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生产效率低下,土地产出率不高,更缺乏相应的生产要素投入,发展后劲堪忧。农村相对城市,时下呈现三个净流出,即土地价值净流出、农村资金净流出和优秀劳动力净流出,使农业发展的支撑条件日益弱化。据测算,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占用农地的差价,约在2万多亿元之巨;农民创造了40%以上的居民储蓄,但在全社会贷款余额中,农业和乡村企业贷款占比则只有5%左右;农村居民大量进城务工,使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下降。城乡长期分化发展格局,造成农村相对城市,越来越呈现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社会落后、乡村面貌落后的局面,资金问题、教育问题、人口素质问题、环境问题等非常突出。“三农问题”的严峻性,已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农”屡受两会代表委员关注,也说明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都推出了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和措施。而在地方的发展规划布局中,“三农问题”也都显出其份量。正是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才为代表委员们设置了一项工作议程,使他们把“三农问题”列为关注的重点。
“三农”屡受两会代表委员关注,也说明“三农问题”的解决任重道远。从“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呼声出现,到“三农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到每年两会代表委员们的集中关注,到一项项政策措施的推出,“三农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在持续扩大,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1.81倍,扩大到2008年的3.61倍;农民经济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权利得不到保障的局面还是存在,农民仍是农产品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主要由农民来承担,农民还是作为最弱势的群体出现,常常是最低工资的接受者……农村公共卫生、医疗保障和基础教育,还是非常薄弱,局部甚至还呈恶化趋势。
“三农”屡受两会代表委员关注,却能让人看到“三农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的曙光。有了那么多代表委员的关注,“三农问题”在国家的议程中,就能长期处于优先地位,能长期得到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关注重视,社会资源就能不断向“三农”倾斜,社会智力也能向“三农”集中,“三农问题”必然逐步得到解决,直到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的新农村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