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的新疆寒凝大地,一场强寒流又突然袭来,更使这里雪上加霜,阿勒泰降下60年罕见暴雪,积雪厚达一两米,气温骤降至零下40多度。然而冰火两重天,素有“火洲”之称、独具地域特色的吐鲁番却依然是温暖世界,时令大寒,记者去采访那里冬季设施农业,感受到的却是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绿油油菜园 红艳艳果实
鄯善县辟展乡的东湖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哈密瓜产地。穿过厚达四五米的土门洞,进入了维吾尔族农民卡德尔家大棚,只见鲜红溜圆水灵的西红柿挂满菜架。他的妻子玛依拉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一年种大棚菜,西红柿已采摘了一次,卖给批发商50公斤,每公斤价格3.5元,全棚有把握能卖5000元,半年种两茬,一茬西红柿收获后,第二茬种豇豆,又将是一笔大收入。她说,多年来他们整个冬天闲着没事干,现在冬天种菜还能卖那么多钱,真是亚克西(好得很)!
一旁的辟展乡乡长吾斯曼说,这个乡还有一个叫卡德尔·阿不都的农民,是这儿的致富带头人,他贷款40万元,建起了26座日光大棚,种了辣椒、西红柿和油白菜。去年10月,卡德尔仅育苗的收入就达10万元,另外他每个大棚菜收入有2万元,在他的影响下,辟展乡700多户农民建起了瓜菜大棚。
随后,我们又来到鲁克沁镇,在农民张文义92米长的大棚内,一个个金黄色的品名为“早醉仙”的哈密瓜吊挂着。张文义说,瓜苗是9月栽的,春节前这些瓜上市每公斤可卖20元钱,一共可销售1500公斤。他还育了3万多棵西瓜苗,能供20个大棚栽种。
当我们来到鄯善县达朗坎乡洋布拉克村村民哈山·司马义的辣椒大棚时,他与两个女儿正在摘辣椒,早在12月份他家已卖了一次辣椒和油白菜,共卖了8000元钱,至今他与女儿脸上都挂满笑容。哈山以前被乡亲们称为“哈山阔依提”(牧羊人),今年46岁,已经放了30多年羊,在县乡政府号召群众大搞设施农业建设中,哈山将300只羊雇人放牧,自己则一心一意种了6个大棚,“哈山阔依提”变成了“哈山赛依提”(种菜人),在技术人员指导下,他家种植的从甘肃引进的陇椒长势特别好。哈山介绍,300只羊一年可收入6万元,大棚菜至少也能卖6万元,两项加起来有10多万元呢。
要建新疆最大冬季果菜园子
无论是火焰山下、库姆塔格沙漠边缘,还是交河、高昌故城旁,满眼看到的是成片的闪着银光的日光温室大棚,冬季设施农业正在吐鲁番大地如火如荼大发展。
同行的吐鲁番地区鄯善县达朗坎乡党委书记殷实向记者介绍了吐鲁番冬季设施农业产业化发展。吐鲁番地区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仅1.3亩,只有全疆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五分之一,导致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而更重要的是吐鲁番缺水,全地区水资源总量为11.73亿吨,其中农业用水占了总量用水的95%,然而创造的产值却不足20亿元。经过科学论证,吐鲁番地委确定要实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就必须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节水性高、比较效益好的设施农业。
实际上,吐鲁番有发展设施农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光热资源丰富,全年日照时间3200小时,无霜期长达270天,而区位优势明显,靠近乌鲁木齐大市场,乌鲁木齐虽然与吐鲁番一山之隔,但气候却是冰火两重天,冬日乌鲁木齐常常零下二三十度,而吐鲁番气温却高出一二十度,相当温暖;而乌鲁木齐有250多万人口,冬季每天瓜果蔬菜需求量在百万吨以上,70%的菜要从关内省市运来,无论从产品的品质还是成本上考虑,都不合适,有人说,即使发展30万个大棚,也远远满足不了乌鲁木齐市场供应。在科学论证基础上吐鲁番地委制定了《设施农业2009至2015年发展规划》,仅2009年吐鲁番全地区就建成13561座大棚,冬季设施农业旗开得胜,已在火洲大地发芽结出丰硕成果。
殷实告诉记者,设施农业发展起来后,怎样让大量农产品及时与市场对接,是面临的大问题,一直以来,乡政府担当了为农民联系销售客户的工作,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但这不是长久之计。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还得引进实力雄厚的经营实体,将来带头组建农产品绿源专业合作社,将目前众多的实力不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合在一起,共同开拓市场和抵御市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