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0年2月2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草舍品茶


  约上三五好友,在茶舍一隅谈天说地,冬天里便多了份暖意。孔令欣 摄

  这是一间不大的茶社,装饰得质朴自然,极具乡村风韵。陈旧而洁净的八仙桌、造型简单的实木板凳、闲置的油灯和农具、青砖墙上的红辣椒和玉米穗,给人一种真切的亲近感和归宿感,而墙上的几幅反映知青生活的老照片,使人想起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我和木木每次到草舍,都坐在靠近角落的位置。草帘遮窗,昏昏灯火,一壶清茶,两颗素心,喟叹世道人情,闲话炎凉冷暖。

  木木从随身携带的背包里拿出一个精致的小瓷罐,轻轻打开,撮几许茶叶放入紫砂壶中,注入刚刚烧开的矿泉水。壶中茶叶平静、沉下后,他为我斟上一盏,再为自己斟上一盏。但见热气袅袅,杯中茶色嫩黄澄明。他幽幽地说,你尝一下,这是什么茶。我呷了一口,摇头。他便轻笑着说,沩山禅茶。

  木木告诉我,这茶颇有来历。唐朝时,灵佑禅师在沩山密印寺附近的山坡上辟大片茶园,种茶参禅。因土壤肥沃,雨水充沛,茶树茁壮茂盛,茶叶肥厚鲜亮,不仅以茶香浓郁闻名遐迩,而且成为上贡朝廷的稀世珍品。茶树一年采摘四次,春雨前一次、春雨后一次、夏天一次、秋天一次,秋后便不再采摘。经过漫长的冬季,茶树充分吸收日光和天地精华,来年长出的新芽,便是茶中极品。沩山毛尖春雨前采摘,而且多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这种头春茶经过杀青、闷黄、轻揉、烘焙、熏烟等工艺制成沩山禅茶后,口感醇厚,回味无穷。木木说到兴头儿上,打开瓷罐让我观看,只见罐内的沩山毛尖微卷成块,色泽黄亮油润,白毫显露。闻之清香扑鼻,沁人心脾。

  在沩山毛尖清幽细长的芬芳中,禅意渐浓。我说,拥有一所自己的茶园,种茶采摘,参禅悟道,该是多么惬意。木木笑,闭门即是深山,品茶随处净土。一杯清茶,半日闲暇,只要心意在,便可品出百味人生。陆羽携带茶具,身后跟一书童,沿山野溪涧而行,在古松树下席地而坐,以山泉煮茶,浸润其间,意在停下脚步,避开熙来攘往的滚滚红尘,寻得心灵的飘逸与安宁。我们在这草舍中品茶,心清意远,岂不是殊途同归?

  我们由草舍说到现代茶馆,聊到现代茶馆与旧时茶馆的差异。茶馆实际上是一个民间沙龙,一个信息集散地。因为信息渠道少,人们便以茶馆为载体,获取信息,了解天下大事。所以茶馆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热闹,二是公众性。人多嘴杂,各种信息林林总总,应有尽有。来来往往的茶客在相互热闹的同时,也成全着店家的生意。所以茶馆的格局多厅堂,少包厢。而现代茶馆刚好相反,因为电视、广播、报刊、网络为社会公众提供了足够的信息传播渠道,人们不再需要口口相传,茶馆成了休闲放松、陶冶性情的地方。所以与旧时茶馆相比,现代茶馆有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特点,一是安静,二是私密性。在格局上,现代茶馆重包厢、轻厅堂。就审美而言,每一个茶馆都应该是一件艺术品,所以现代茶馆的装饰贵在雅致隽永,耐人寻味。

  老舍的《茶馆》精妙绝伦,闪烁着艺术的光芒,但三教九流在茶馆里扎堆取暖的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岳 强)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