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汤姆斯·立顿的自传和传记,我希望能找到他“打造品牌”的秘密:在汤姆斯·立顿的时代,苏格兰有无数的食品店,英国有无数的茶商,为什么立顿的“品牌”能够如此成功呢?
然而,读来读去却是人人皆知但不易做到的商业常识:他用新奇广告把顾客引来,以质量和价格把顾客留住。
重视“企业信誉”
从开食品店的第一天起,汤姆斯就意识到建设“企业信誉”之重要。他的着眼点是格拉斯格城里最节省、最讲究“价廉物美”的家庭主妇。他懂得,如果产品的价格和质量能够满足这些主妇,他的店也就超过了格拉斯格城里其他同类商店了。汤姆斯在他的自传写道:“顾客是聪明的,他们有很多选择,我是为他们服务的,要设法做到最低的价格,提供给最好的商品。”
汤姆斯与母亲的关系非常亲密,他的每一个想法都先与母亲探讨。1881年圣诞节,他想在格拉斯格城展销世界上最大的干奶酪:从美国用火轮运来上吨的干奶酪,是由800头奶牛的鲜奶,经200个女工的辛劳制成的。按照圣诞节的习惯,他在奶酪里镶嵌了金币、半金币等纪念品。
他的母亲为这个主意感到兴奋,但她嘱咐汤姆斯:“记住,你的奶酪不仅要是最大的,而且要在质量上是绝对最好的。”果然,圣诞前夕,从美国来的火轮招来了满城人在港口围观。出售奶酪时,不得不请特警队来维持秩序。虽然“庞然大物”的奶酪在两小时内就被顾客抢光了,但他母亲的话却被汤姆斯实践了一辈子。
汤姆斯·立顿走进茶业时,已经年过40,但他还是从头学起。为了保证质量,他不仅去原产地购买最好的茶园,而且对茶从栽培到制造都熟悉。尽管立顿茶的价格只是其他公司的一半,但在拼配上,汤姆斯下了与其他茶商同样大的功夫。
他的拼配全部在伦敦进行。他与拼配师反复试验,用各种茶拼配,品尝其它公司的茶作为比较,直到非常满意为止。他的茶质量好到有信心在印度和斯里兰卡销售立顿的拼配茶,销路之好,使他非常得意。
瞄准“小康之家”
在市场上,品牌是商品的形象,它代表了综合的价值,常常需要投合一个消费群的口味。
在每一个社会里,中等阶层总是占多数,汤姆斯·立顿懂得这一点,他的精力没有投在怎样获取最高的利润,而是投到了“薄利多销”的消费群体,去不断扩大市场。汤姆斯在进入茶英国市场时,一般一磅茶零售价在三个先令以上。汤姆斯计算发现,一磅茶卖1.6先令也有不错的利润。他没有最大限度地去追求利润,而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嬴得了广泛的“小康之家”顾客群体。
当立顿茶在英国普及之时,对其它商人的高利润形成了威胁,引起了伦顿茶市的恐慌。其他茶商群起而攻之,“立顿茶质量不好,用最差的原料,所以才能卖如此低的价格”等传言四起。
为了让英国公众了解立顿茶,汤姆斯让他斯里兰卡的茶园寄来了一包最好的、充满金毫的红茶,这包茶在伦敦拍卖到了36个金币一磅,这是绝无仅有的,于是,对立顿茶质量的非议销声匿迹。
排斥高价茶
使我吃惊的是,汤姆斯并没有因为他的这包高价茶而改变他的销售哲学。在当时的伦敦,高价茶是有的,常常卖到5到10个金币一磅,但是汤姆斯没有去争高价茶的市场,而是继续了他薄利多销、质量好的大众茶。久而久之,他的品牌在人们的心目中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品质和价格的威信。
聘“幽默”做广告
汤姆斯发现,到他的食品店来的人,喜欢讲笑话,笑逐颜开的顾客买东西更慷慨。他想,如果人们谈到“立顿”两个字时能笑起来,那就是他做生意最好的广告宣传。这就是为什么,每个星期一,他在店里的玻璃窗上贴出与立顿店有关的漫画。漫画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心,使得来看的人发笑,也就成了他们谈论的话题。以后,无论用什么宣传方式,他的广告永远是简明,有幽默感,而且容易记。
匆匆读完了关于立顿的几本书,学了不少,但也在问自己:他如果是中国茶企业家,他的经营原则“物美价廉,质量第一”是不会变的。但是,在宣传手段多样,宣传媒体过盛,广告目不暇接的二十一世纪,他会想出怎样的宣传手段来推销他的产品、建设他的品牌呢? (吴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