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0年2月2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春耕时节话良种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切实把农业科技的重点放在良种培育上,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体系建设。

  增加良种补贴,扩大马铃薯补贴范围,启动青稞良种补贴,实施花生良种补贴试点。

  公司+农户

  确保有良种

  现在已是农闲。在湖南省长沙县开慧乡枫林村的农田里,水稻早已收割,满眼是一垄垄的红花草。“等到了春天,用拖拉机一翻耕,红花草就成了优质有机肥。”湖南金山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毅说,为了推广超级杂交稻,公司在枫林村建立了“核心基地”,承包给村民种植。

  姜毅介绍,公司引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在基地内安排多点试验,筛选出适合基地种植的优良品种,向农民推广。同时,公司对农田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实现良种、良法、良田的配套。目前核心基地的早稻亩产达700多公斤。

  喻红良是枫林村金线组村民,从2008年开始,他便在核心基地试种超级杂交稻13号,“是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他说,种子由金山公司提供,可以保证纯度。

  喻红良介绍,这种稻种可以直播,只要把种子撒到农田便可成活,生长的稻秆抗倒伏,肥料也是一次性添加,农民只要管一下水即可,“种植过程非常简单”。“但平均亩产可以达到700多公斤,比常规杂交稻高出30%左右。”种了10多年水稻的喻红良说,超级杂交稻不仅高产,口感还好,“没有菜也能吃两碗饭”。他种出的大米,售价至少比普通大米高出20%。2009年他收入约有10万元。

  姜毅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说切实把农业科技的重点放在良种培育上,这给我们吃了“定心丸”,我们以后准备加强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大力开发新的优良品种,试验后推广给农民种植,做强我们国家的种业,也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补贴范围扩大

  农民抢购良种

  安化县梅城镇农民李建安说起去年的收成,心里很是开心。“我家有7亩水田,15亩旱地,稻谷打了约3500公斤,玉米收获约1500公斤,家里仅种地一项就收入6000多元。”李建安准备今年扩大种植面积,再种些其他农作物,最近正琢磨着要买种子。

  “选种是整个种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以前我们种地都是‘稻禾当年收,种子隔年留’,现在有杂交水稻了,这些品种产量高,米质好,抗病虫害,农民都去种子公司买种子,更何况还有补贴。”李建安说。“前几天听说今年的一号文件把良种补贴范围扩大了,马铃薯、花生都能得到补贴,这些日子乡亲们都在议论这事呢。”

  李建安今年50岁,从小在地里摸爬滚打的他,对属于自己的土地依然留有最纯朴的挚爱。“以前,我家这7亩田每年需要10多斤稻种,花费将近300元,现在仅良种每亩田就补贴15元,这等于省下了近一半的钱。十几亩田地,足够一家人的日常开销。”李建安说。

  今年马铃薯、花生将纳入良种补贴范围的消息一出,立马就有不少农民去种子公司选购花生种子——花生在当地是十分抢手的年货。春节前后,还有不少农民在种子公司门口询问相关事宜。

  “如今各项补贴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种地的干劲越来越足。”梅城镇农技站站长刘洪兴奋地说。

(《人民日报》)

  链接 

  现代种业科技创新工程将启动

  据《人民日报》日前,从农业部获悉,我国将启动现代种业科技创新(试点)工程,将依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等科技资源,加强种子企业与优势科研教学单位紧密结合,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现代种业集团,构建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

  农业部科教司司长白金明说,发展生物技术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主要农作物矮秆、杂交、株型塑造、转基因等重大育种理论和技术的突破,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历史性跨越,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已达到40%。

(张 毅)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