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茶本清心寡欲,可如今却有太多商人借茶艺撩人,借茶道演文化,一些行业协会人员还将茶文化做成交际花,喝茶论起的恐怕不是“道”。茶界里难得有几个老学究苦心钻研,却行路艰难地总扒不上精神核心的边儿。当下茶圈子是口井,井底下的人自得其乐,井外的高人却又难以探个究竟。
茶道自古在日本社会里算舶来品,今天则发展成日本的代表文化之一,同时在中国却沦落到连我们自己都不知所云的尴尬境地。我国茶行业的从业人员大多以商人视角来搬演茶文化,本不是舞文弄墨之人,却偏要文绉绉地搞点似是而非的名堂出来。
在后现代社会的背景下,崇尚快餐文化的大众消费时代的今天,“天人合一、尚中贵和”的精神世界日渐消失,试问缺失了精神核心的中国当代茶文化还有多少“文化”可言?
“形而上”上不来 “形而下”下不去
倘若说中国当代茶文化残缺不全,势必引起某些人士以“之乎者也”的语态强烈反驳。
谁说当代茶文化残缺不全?且看茶馆里的茶艺表演,还有近些年层出不穷的茶艺大赛,茶文化中的艺术细胞似乎异常活跃;再看那玄妙莫测的茶禅讲座,尽管听众们听得云里雾里,但这终归向大家证实了茶这种特殊物品能通达非凡境界……至于不计其数的茶文化节就更令人眼花缭乱。
看似繁荣的表象下,与二十年前相比,中国茶文化似乎还真兴盛起来了。然而喧闹背后,又有谁看见舞袖谢幕后的空荡虚飘?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以及历史的积淀,它包含了一定的思想和理论,而思想和理论则正是文化的核心、灵魂。
中国当代茶文化将关注点落在了形而下的具象研究,比如茶艺表演文化、茶科学研究等,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在茶圈子里中并不多见。可即便是“形而下”,也未能真正“下”来,我们的茶叶科学研发、茶史研学、茶艺研究水平等都处在尚需大幅提高的阶段。
唐朝时期,中国茶文化传入日本,经过一千多年的长期发展,日本人吸收了中国禅宗的精髓,又结合本民族的特色形成东方独具魅力、体系完整的茶文化——茶道。日本茶道的思想背景是禅门思想,其体系自成一派,在严谨的程式中体现茶禅一味,以高度的哲学思考来反观时下生活。
20世纪国学曾一时被搁浅,诞生在中国的茶文化墙内开花墙外香,反倒在邻国日本依旧有条不紊地发展着。直至上世纪80年代,中日间茶文化交流频繁,日本茶道的许多流派到中国进行交流,日本茶文化向中国回传。这始于茶艺表演,现今也依旧停滞于茶艺表演。我们没有真正进行一招一式背后的高深哲学思索,我们误认为穿上古装,颔首坐在茶桌前展示几个“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动作就等同于茶道,这是对中国几千年茶文化的背弃。
中国茶文化崇尚自然、随和之美,以“天人合一、尚中贵和、厚生爱民”为精神核心,自古以来并没有仪式可循,往往是道而无道。如今我们有了仪式,这对茶文化精髓的发挥与规范传播而言本是好事,可我们仅仅是对日本茶艺的生搬硬套,更毋说精神内核的深入研究。
我们自己的“道”在哪里?在婉约娇艳的茶艺演绎者中?还是在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各类茶文化节中?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近年的热门话,尤其在各类大小茶博会上更是屡见不鲜,另一些略有胆识之人还提出茶业需减掉文化外衣。可文化为经济撑台并无过错,中国茶产业也确实该脱去繁缛的文化衣带,但缺失哲思的当代茶业真正丢失的是文化精魂。我们搭起了“伪文化”的舞台,却脱下了“真文化”的外衣。“中国茶圈子里现在太缺少形而上的研究了,我们没有文化魂,”中国茶文化专家陈文华教授不无感慨。
任何行业发展都需要软实力与硬实力这对左膀右臂,他们没有主配角之分。高强的经济实力,不能缺少文化力量与之相得益彰。
(孔令欣)
文人茶文化的地位和影响
在中国古代,文人在习惯上被称为“士”。古代的“士”,其意义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说的“知识分子”或“文人雅士”。应该说,古代的“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群体,其中既包括已谋取功名、捞得一官半职的人士,又包括那些笃实好学但又一贫如洗的落魄之士;既包括位极人臣的朝中显要之士,又包括那些归隐山林、不问世俗的隐逸之士。士是中国文化的自觉载体,把士视为中国文化的大传统,已成为海内外学者的共识。
因此,若是把文人饮茶所产生的一系列文化现象称作文人茶文化,恐怕也不无道理。由文人墨客、官宦士族们所倡导,主要是在“士”这一特殊的社会阶层流行的茶文化现象,可以称之为文人茶文化。文人茶文化实际上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它贯穿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显示了中国文人所特有的人生哲学和审美理想,更多地表现出饮茶的精神内容,集中反映了茶文化“雅”的一面,从文化学的观点来看,更多的属于心态文化层次。与此相反,大众茶文化,主要是在平民百姓中流行,大都通过一定的行为模式和风俗礼仪来表现,较少表现出茶文化精神内容,更多地显出茶文化“俗”的一面,大体上属于行为文化层次。
推崇文人茶文化,并不是要否定大众茶文化。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表明,文人茶文化仅仅是中国茶文化发展之一端,或者说它主要体现了茶文化中“雅”的一面,文人茶文化的勃兴与发展,不仅不会影响和妨碍大众茶文化之发展,而且还会极大地促进和推动大众茶文化的发展。同样地,大众茶文化的发展,各地区、各阶层饮茶习俗的形成,不仅为文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而且为文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内在的文化动因。实际上,文人茶文化与大众茶文化,只不过是同一个事物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两极,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互相转化、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了绚丽多彩、美妙绝伦的中国茶文化体系。
(吕 春)
饮茶之道 顺其自然
饮茶被赋予了浓郁的“文人色彩”、“贵族色彩”,把简单的饮茶引入了格式化程序化风雅化的误区。
时代发展到了今天,“茶为国饮”也便有了真正的内涵。这个内涵的最大面,便是日益普及的“实用之饮”、“平民之饮”。
茶原本就来源于大自然,“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可见,茶首先有了解毒保健的功能,方为民众所接受。为了发展它培育它,一代代的茶农才不辞辛苦地种茶、制茶。根植于大地的茶,既回归了自然,又泽惠了世人,也象征了涩苦和醇香的人生。缘此,茶才和平民百姓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于由此而产生的《茶经》,以及后世众多的专著,把饮茶赋予了浓郁的“文人色彩”、“贵族色彩”,把简单的饮茶引入了格式化程序化风雅化的误区,使茶渐渐远离了自然远离了百姓。在此情况下,无论怎样来以茶论道,以道论茶,只能让空洞抽象的茶道,成为文人笔下的一种奢侈。对于捧着大碗大罐如牛饮式的人们,他们是无需说艺论道的。
当然,由国人种茶、制茶、喝茶、研究茶,而衍生出来的茶道茶文化,亦是对茶的更深层次的探讨与认识,是进一步促进和推动茶叶生产的必要手段。但对于茶道茶文化的渲染,还是回归自然好。因为茶的终极功能在于消渴和保健,这是任何一个人生理上都必须的,如硬要赋予更多的人文内涵,怕也是有点牵强。陆羽虽说“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但实践证明,茶决不会使坏人变为好人,使贪腐转化为清廉。物质的东西,永远不会直接转化为精神的东西。再好的茶境,再好的茶诗,品茶人也只能是一种心理上的体验和精神上一时的满足。推崇饮茶顺其自然,就是要先强调茶必须为饮在先,尔后方有茶道之论。国人的茶年消费平均不足0.5千克,而不少平民百姓迫于生活及竞争的压力,还不能常常“吃茶去”,尚无法让茶成为生理健康上的一种必须,怎能形而上的去说文论道呢?
顺其自然,就是要提倡简易的自然的饮茶方式。芸芸众人,三教九流,渴了而思饮,烧水便泡茶,或者就去街头巷尾的茶摊上,摆龙门阵喝大碗茶。有工夫的人,就去喝一番功夫茶。小资白领们就去喝他们的情趣茶。山村的父老乡亲,在槐荫下井台旁,喝他们的罐罐茶。因人而宜,不拘形式,不拘细节,不讲境界,不讲雅俗,这些都无损于茶道之大雅。在此基础上,如千家万户都养成了客来敬茶,喝茶养生,喝茶有益的习惯和理念,再进而去品茶论道,感悟人生真谛,净化澡雪心灵,激发出点健康有益的诗文情趣,惟此,顺其自然的饮茶之道,才真正是茶农和众生能践行受益的饮茶之道啊!
(赵西岳)
茶之灵魂 非“和”莫属
《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喜怒哀乐没有发作失控,叫做中;喜怒哀乐情绪表现出来的时候,都恰到好处,叫做和。君子能够做到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做到和,天下才能归于道。君子的中和如果做到完美的程度,天地都会赋予他应有的位置,万物都会养育他。儒家认为人们的道德修养能达到致中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就能和谐了。
和,天下之达道;茶,达道之化身。中国茶文化的核心精神,笔者认为,可用一个字来概括:“和”!
南方有嘉木,其叶有真香。茶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佳饮,茶的利用,始于神农,兴于唐,盛于宋,历经五千年而不衰,是一种充满文化内涵的健康饮料,是当之无愧的中华国饮。茶文化渊远流长。
茶里到底有没有文化?答案是肯定的。开门七件事,茶虽仅奉末座,但只有她与文化渊源深厚。众口一词茶文化,谁听说柴文化、米文化、醋文化?爱茶之人可以叫做茶人,但爱鱼爱肉之人,却不能称为鱼人、肉人。草木之间有一人,天地独厚茶,这里约定俗成,没有什么好争辩的。茶助文人思,自古以来,文人对茶情深意重,然而茶不是文人的专利。农工士商,三教九流,哪个阶层里少得了爱茶之人?有人说:“百姓喝茶是解渴,和尚喝茶是禅,道士喝茶是道,而文人喝茶是文化。”我认为这个说法不准确、不全面。人们喝茶是基于物质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如果喝茶不仅仅为解渴,而是把它作为思考的辅助、交流的媒介、情感的寄托,即使当事者大字不识一个,发生这样的精神状态,就是属于茶文化。饮茶品茗,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是我国人民生活中一项颇具典型意义并富有特色的生活艺术。许多时候,喝茶喝的是一种心情。感觉身心被净化,滤去浮躁,沉淀下来的是深思、中和。所以,茶文化博大但并不精深,基本上是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化,就是大家不需要经过专业训练都能够欣赏和享受的文化。
茶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什么?不少茶学专家都有精辟的总结,庄晚芳先生认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是“廉、美、和、敬”,张天福先生提出“俭、清、和、静”的中国茶礼思想,还有人认为是“和、静、怡、真”,都离不开“和”字。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茶艺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据说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悦也”,也与“和”息息相关。和,寓意和谐、和合、和解、和睦、和风细雨、和颜悦色、和平共处、和衷共济等,这是中国茶文化不朽的灵魂。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自由、热爱和平的伟大民族。中国人的性格象茶,总是清醒、理智地看待世界,不卑不亢,执著持久,强调人与人之间相助相依,在友好、和谐的气氛中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在中国土壤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茶文化,深深地刻下了中华民族的这一性格烙印。中华传统文化的儒家精神与茶人精神中的“和”,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陆羽认为:水、火、风只有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煮出好茶,发茶性,去百疾。同样是水,也要取水质清洁又平和的,因此,对湍流飞瀑评价最低,认为不宜煮茶。以茶待客,以茶交友,茶都是礼让、友谊的象征,都是亲和、和谐的体现,是对天人合一、和谐世界理想社会的积极向往。
茶可以和身心,茶可以和社会,茶可以和两岸,茶可以和天下。以茶为媒,可达大道。茶之灵魂,非“和”莫属!
(严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