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0年2月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茶叶出口:新成就促新战略

薛 城

  1月26日,本报刊发了2009年茶叶出口突破30万吨的报道后,在读者中引起热烈反响。应广大读者要求,就中国茶叶出口多方面的问题,本报记者走访了多位业内资深人士,并摘取其中精华以飨读者。

  保二争一 跨入“出口强国”

  全球排名保二争一

  截止目前,肯尼亚、斯里兰卡等主要产茶国还没有正式公布2009年茶叶出口数据。根据2009年前11个月的数据估计,中国茶叶出口将可能位居全球第二位。2008年,我国茶叶出口位居全球第三位。相比2008年,我国茶叶出口全球排名可能上升一位。

  数据显示,2009年前11个月,斯里兰卡减产12%,产量为26万吨,全年产量大概在30万吨左右,除掉内部消耗,出口量约在30万吨以下。照此估测,中国茶叶出口将超越斯里兰卡,位居全球第二位。

  往年排名第一位的肯尼亚,2009年前11个月生产茶叶27.8万吨,同比减少9.7%。2009年,中国茶叶出口量有可能与肯尼亚持平,或者超越肯尼亚。甚至有资深人士提出质疑,认为肯尼亚38万吨的出口数据“横空出世”,值得推敲。

  “出口强国”引领世界潮流

  茶界一直认为,中国是茶叶出口大国,但不是出口强国。我们需要转换思维方式,以强国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

  “以近年的出口数据为支撑,我们需要重新反思这个话题了。中国早已经超越了出口大国的地位,事实上已经是出口强国了。”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茶叶分会秘书长蔡军认为。

  虽然中国茶叶有没有国际品牌,但“引领世界潮流”的提法应该是站得住脚的,主要是从品类和科技两个角度来讲的。虽然国际市场以红茶为主,但是,消费者对口味创新的喜好,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在不断提高。这样的话,中国茶类将是首选,也是唯一的选择。从这个大趋势看,中国茶叶必将引领世界潮流。

  另一方面,中国茶业科技投入在持续提高,特别是政府的科技资助大幅增加。

  产业出口链条重塑成型

  中国茶叶出口,会不会发生倒退呢?历史地看,今年茶叶出口的增加,是产业链重塑的结果,因此具有可持续,不会出现大的反复。

  2009年,在我国海关记录中,有近四百家企业直接参与了茶叶的出口贸易。其中,出口量一万吨以上的企业有十家,1000吨以上的企业有五十六家,其余多数企业都在百吨左右。这个庞大的出口企业群,构成了稳定的出口基数。

  从企业的运行来讲,在外贸改革后,特别是2005年外贸完全放开后,茶叶出口企业逐渐建立起了自有的基地或合作基地,构建起了以出口企业为龙头和核心的产供销出口链条。这样,我国茶叶已经进入了产业化和规模化的基础阶段,成熟的出口产业链基本成型。

  警钟:国际竞争“居安思危”

  虽然我国2009年出口创下历史佳绩,但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都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茶叶出口,也需“居安思危”。

  中国绿茶虽然出口量稳居世界第一,但是也暗含危机。一方面,价格、利润很低,内部竞争加剧,另一方面,还面对国际新兴产茶国的竞争压力。

  印尼和越南绿茶正在国际市场上对中国绿茶形成广泛的竞争力。2008年,越南出口绿茶9万吨。印尼绿茶,也在快速增长。由于绿茶价位不高,没有高额的利润,肯尼亚等国还没有大量生产绿茶。如果肯尼亚也转产绿茶,我们将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

  出口佳绩来之不易

  2009年,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下降2.5%。与此对照的是,2009年,我国茶叶出口量比2008年增加5000吨。虽然总量增长不大,但也来之不易。

  “一方面,日本和欧洲继续急剧下滑,比2008年减少近4万吨。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国际消费需求,影响大型进口商的采购和推广力度。此外,2009年茶叶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依然能够突破30万吨,是难能可喜的。”蔡军认为。

  欧日市场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在我们作出适当调整、适应对方新的贸易规则以后,中国茶叶必将能再次大规模重返欧日市场,茶叶出口将再次大幅增长,成为我国茶叶出口又一个新的增长点。


  新思维 新战略 

  战略变更恰逢其时

  现在,中国茶叶面临出口成本上升、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升值,处于阵痛期,需要调整出口战略。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国茶业出口管理进入了战略调整期。这一阶段,出口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迄今,出口配额制度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出口调控已经完全市场化、国际化,中国茶叶出口管理已经成功完成转型。

  2000年以后,茶叶出口经营权放开,适应了企业和行业发展的需求,新兴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纷纷走向国际市场。这也是一段阵痛期,茶叶出口领域历经多次洗牌,许多知名老茶企也因经营不善而改制或转做他用。

  但是,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行业并没有形成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调整的阵痛期已经过去,我们到了革新出口战略,迈向这一新方向的发展新阶段。

  新思维:突出重点 强化科技

  “出口战略的新思维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重点市场、重点产品、重点企业,进行重点拓展和重点扶持。二是,加大科技引导作用。”蔡军说。

  2010年以后的十年,我们要明确哪些产品在哪些区域有更好的市场和品牌前景,帮助企业制定产品战略。企业不能再一哄而上面对市场,要以消费习惯、科技研发为基础,进行市场细分和开拓。

  据悉,商务部将在建设资金和形象塑造方面,支持茶叶企业出口基地建设。在国际贸易中,商务部确定的出口基地,将意味着国家认可、规范化和清洁化生产。针对不同的市场,我国将建立花茶基地、蒸青茶基地、乌龙茶基地、绿茶基地、蒸青茶基地等,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和机械化生产。

  “在科技研发方面,中国茶需要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口味和人体生理,研究不同的系列产品。比如,针对血糖、血脂、去脂肪等保健功效,开发普洱茶系列产品。”蔡军说。

  国际市场以红茶为主,但是,我国绿茶、乌龙茶、普洱茶等,在国际市场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十年时间“叫得响”

  在世界上叫得响的品牌,我国茶叶企业还没有。

  2009年,相关机构曾在海外市场推广“中国制造”形象广告。不少业内人士建议,依靠政府、行业协会和出口企业共同集资,开展中国茶叶对外形象宣传。打造国际品牌,这是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长期、持续地投入,和各方的广泛参与。

  不少业内资深人士认为,未来十年,我国将会有部分企业脱颖而出。依靠区域市场和区域品牌,中国茶业品牌将闪耀国际市场。目前,我国在国际市场的区域品牌主要有:在阿尔及利亚的“沙漠之舟”,在摩洛哥的天坛、骆驼等。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