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0年2月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刘小酩:紫玉金砂入梦来


  中国宜兴丁蜀的山水风物,千百年来一直以她多姿多彩吸引着茶客文人的目光,并留下了令人难忘的美丽故事。而今,刘小酩正是地道的本土人氏,以活脱脱的生活体验和艺术的感悟以及从研究的角度呈现出《酩壶印象·刘小酩解读曼生十八式》。 

  刘小酩的“酩壶创造”的与众不同在其用工之勤,用工之专。他竟以“求知求真”的心,在十数年的紫砂之路上求索探究、案头拿捏。仅凭此十年磨砺的精神,便足以令我辈折服赞叹。《酩壶印象·刘小酩解读曼生十八式》真实地呈现了一个艺术家对紫砂之道的感受与热爱。透过这件件精品得以重新认识体察,闪烁着他对紫砂的真爱。

  在《酩壶印象·刘小酩解读曼生十八式》中,他对茗壶有着独到的理解和再现。他没有停留在仿制了千百次的茗壶的陈式,他不是为了复制,而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更多是为了研究。因而方会有谭泉海、毛国强、赵绪成、萧平、孙少斌、苏金海等名家“题铭”兴经“名手”“刻饰”壶身,可谓“藉字饰壶,藉壶抒怀”。

  席勒把真正的艺术创作分为感性行动、形式行动和游戏行动。独具匠心使刘小酩有了艺术必须的感性行动,独自的学术思考有了形式的行动。而后他在用砂土完成创造的时候,便有了全身心的投入,天真烂漫的让心灵充分自由的游戏行动。没有这种行动,艺术家是很难将曼生壶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对象,如此完美动人地呈现在大家面前。因而,在艺术研究中.经典与典范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而这与艺术发展的高度与深度有着十分重要的因果关系。

  刘小酩对曼壶的研究本身是一个确立与发现的过程,在当下,我们不是研究多了,而是太少了。刘小酩正是建立在这种研究基础上的理性精神下对曼生壶的认识体会和探求实践的。这是把一个系统的研究对象来进行全面而又系统地研究。可以想象他是经历了数年的理性精神和研究过程下的结果。细细想来,这是一个相对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这正说明艺术家作品的传统与当代性、以及探索与创造性的契合有着它的必然性,呈现出让人刮目相看的精神价值,从而使得他的紫砂艺术发展迈向当代形态的光彩道路。从这种意义上说,刘小酩已经深刻领悟到不是创造出足够数量的作品,而是不断求索与研究.出新与创造出精真可誉的紫砂艺术精品。

(丁 飞  李马成)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