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的阳光丝毫让人感觉不到冬天的寒冷,山东武城的棉农心里更是暖流涌动,这股暖流主要来自武城天元棉花专业合作社。
山东武城是我国的百强植棉县,当地农民向来有种植棉花的习惯。2008年虽然棉花丰收了,但却因为市场形势不好,收购价格低,棉农增产不增收,因此2009年减少了种植面积。
2009年2月,由武城县供销合作社牵头,成立了武城天元棉花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的成立给当地棉农带来了技术、降低了成本。受天气影响,去年当地棉花亩产减少,但优越的售价让2009年成为棉农的丰收年。棉农脸上挂着的笑容足以印证这一点。而对于该合作社本身来说,2009年也同样是一个丰收年,不仅取得了社员的认可和拥护,而且今年还要将社员发展到1万户,棉花面积达到10万亩,当前报名入社的棉农更是络绎不绝。
棉农长“本领” 棉田降成本
“到2009年棉花种植的时候,社员有来自三个乡镇的3068户,棉花面积3050亩,2009年棉农亩均增收节支200元。”武城天元棉花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庆同如是说。经过这一年的努力,当地棉农充分地了解了棉花合作社,并对其有了新的认识,入社棉农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体会到了加入合作社的益处。
“棉农都很满意2009年棉花的销售价格。”刘庆同说,2009年棉农亩均棉花毛收入在1700—1800元,除去每亩600元的成本(不计劳动力),一亩棉花实际收入在1100—1200元。
棉花合作社如同水果、蔬菜合作社一样,对社员的服务从最初的生产到终端的销售。棉花的生产环节,不仅决定着棉花的质量,而且还控制着棉花的种植成本。如果棉农打理好这个环节,对于一年的棉花种植收益也算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或者是成功的一半,增加棉农收益也可事半功倍。
“社员一亩棉花成本比非社员的可降低50—80元。”刘庆同说,棉花合作社给社员提供的化肥农药都比市场的便宜,其中一袋二铵便宜12元。刘庆同介绍,由于农村农资市场混乱,一些农资店销售的化肥农药通常以次充好、缺斤短两,虽然棉农可以进行赊欠,但是质量却无法得到保障。
在为社员统一提供的农资产品服务上,合作社承诺:“包赔产量损失。”这给社员吃了定心丸。除此之外,在生产时节,合作社为社员提供技术循环指导、生产协作,还专门设立社员技术咨询热线。由于合作社刚刚成立,人员比较少,只有3个技术人员,每个月都要走访所有的社员村,所以技术人员每月到社员村的时间都是固定的,为他们查看棉花生长情况、指导生产。
“在棉花生产中,棉农最愁的就是病虫害,特别是盲蝽象和蚜虫,可以称得上是棉花的‘天敌’,一打农药便飞到相邻棉田,不易灭绝,容易大范围感染相邻棉田。”刘庆同感叹道。
合作社的技术员对每个社员村的棉田统一整理一份检测报告,然后确定用药治虫方案。2009年社员的治虫周期延长了7—10天,一年少打5—7遍农药,一亩地平均节约农药10元左右,节省劳动力2个工。
如果说棉农增收主要有两个支柱支撑,那么良好的生产环节是第一根支柱,有保障的销售渠道和价格则是第二根支柱,也是最主要的支柱。棉花专业合作社在树立这两根支柱中功不可没,并取得了棉农的信任。
合作社 收获认可和尊敬
2009年武城加入棉农合作社的棉农销售方式发生了变化,不再费尽周折地与小商贩讨价还价,也不用担心价格卖得比别人低,他们的棉花大部分都被棉花合作社以每斤高于市场0.2—0.3分的价格收购。“有的是我们给村里一些经费,由村里统一组织收购,有的是合作社直接进村收购。”刘庆同说。2009年合作社收购籽棉量占社员总产量的70%。
收购环节涉及到棉花的采摘,由于当地棉农传统的采摘方式,使得棉花的“三丝”和“四分”比较混乱。2009年武城天元棉花专业合作社向社员大力宣传棉花采摘杜绝“三丝”、实施“四分”,“由于棉农传统的采摘方式根深蒂固,虽然采摘上杜绝了‘三丝’,棉农都用棉布包装籽棉,但‘四分’仍旧没能实现,棉农依旧是习惯性地从棉株下面的根花到上面稍上的花一起摘下来,等级比较混乱。”
由于受天气影响,2009年,该地棉花亩产减少100斤,一亩棉花产籽棉约470、480斤。在这样的情况下,棉花合作社仍旧为社员增收节支200元/亩。
回望棉花专业合作社的这一年,有困难,有欣喜,有疲惫,有收获,也有感动。
刘庆同说,合作社成立之初,科技人员进村召开植棉现场会,传授植棉知识,需要召集很多遍,基本都没人。现在却截然相反,只要到了讲课时间,社员都主动来到会场,根本不需要召集,积极性很高。“如果合作社进村讲课赶上集市,车辆无法行驶,社员会主动维持秩序,号召大家避让,腾出道路给合作社的进村讲课车辆。”棉农的转变和举动让刘庆同颇受感动。
2009年,武城天元棉花专业合作社“丰收”了,收获的是,得到了当地棉农的认可和尊敬,与棉农的感情也如鱼水般亲近,交融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