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橘子到香蕉再到泡椒,农产品尤其是时令性农产品的“卖难”事件每年都在发生,这直接影响着农民增收和农产品市场的稳定。
随着中央对“三农”的日益重视,各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也在积极寻求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的途径,但往往只能解决当下却不能彻底根治。我们不得不承认,此次,海南琼海泡椒“卖难”,海南省相关部门所采取的加大泡椒冷藏数量、降低运输成本和工作组蹲点调研这些办法同样存在治标不治本的弊病。
补贴冷库、补贴过海运椒车辆、组织工作组蹲点调研这样的措施固然是好,但农产品“卖难”问题时有出现,这样的补贴不可能大范围、长时间在农产品流通环节实施,这样的蹲点也不可能日复一日持续下去,这些措施只能解决一时之需并非长远之计。
从眼下的琼海泡椒滞销来看,“卖难”问题的表象症结是由于农民“一窝蜂”扩大种植面积所致,但更深层次暴露的问题是农民与市场的脱节。这样的问题不仅是在琼海,而且在全国都普遍存在。农民不了解市场,凭自身主观判断或已经严重滞后的市场信息耕种土地,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卖难”的结局,政府相关部门在“卖难”出现后出台紧急措施,虽然解决了一时之需,但却让行政部门疲于应付,更让农民产生畏惧市场的情绪。
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如何才能治标更治本,唯有各涉农部门积极介入农村,逐渐引领农民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走近市场、了解市场、分析市场,从而根据市场行情安排来年的耕种,才能让农民逐渐走出“卖难”困扰,让政府轻松放手,让中国的农产品市场长久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