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0-21日,省城济南。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第二届社员大会第二次会议伴随着瑞雪飘飘胜利召开。
山东省联社理事长、党委书记宋文瑄代表理事会作的工作报告让与会代表备受鼓舞,一连串的数字诠释着全省农信社干部员工在金融危机之年用心血和汗水交出的出色“答卷”。
靓丽的成绩单
——存、贷款保持较快增长。2009年末,各项存款余额5761亿元,较年初增加861亿元,增长17.6%;各项贷款余额4393亿元,增加703亿元,增长19.1%。存、贷款余额稳居全省银行机构首位。
——支农服务成效显著。2009年末,涉农贷款余额3261亿元,较年初增加651亿元,同比多增397亿元;较年初增长24.9%,高出各项贷款平均增幅5.9个百分点。代发各类支农补贴160亿元,业务量超过8600万户次。
——新业务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国际业务结算量17.4亿美元,增长49%;代销理财产品57.6亿元,兑付43.7亿元,分别增长51%和40%;新发银行卡293万张,发卡量达1127万张,增长35.1%;实现中间业务收入9亿元,增长15.7%;新增POS机数量和特约商户居全省银行机构第一位,新增发卡量居第二位。
——经营基础进一步巩固。2009年末资本充足率5.29%,提高1.24个百分点。全年缴纳各项税金33.8亿元,同比增加5亿元,增长17.6%。
危机面前的改革智慧
200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和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省联社团结带领全省农村信用社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保增长、防风险、强服务、促发展”为出发点,适时调整经营策略,加快推进改革创新和业务发展,着力提高支农水平和资产质量,不断强化经营管理,全面加强内控、科技、队伍、企业文化等各项建设,在有效应对危机中实现了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增强经营活力。一年来,召开社员大会1次、理事会6次,审议通过了新的改革发展三年规划等各项议案49项,议事程序更加规范,重大决策更加科学,推动了全省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改进行业管理,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县级法人差别化管理办法,提高了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强化指导协调服务,全省统算实现监管评级年度达标规划。市、县法人社换届工作全面完成,班子结构不断优化,法人治理逐步改善,经营机制转换步伐加快,良好银行数量不断增多。积极推进银行化、股份制改革,年内莱州、邹平、寿光3家农商行和费县农合行相继挂牌开业,寿光农商行获准在天津发起设立村镇银行。
坚持真抓实干,推进业务稳步发展。面对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调整双重影响,全省农村信用社不畏艰难、开拓进取,以争创一流的精神,突出抓早、抓实、抓准,把握发展主动权。深入开展“保增长、防风险”百日业务竞赛活动,扩大存款规模和贷款投放,提高了资产质量,为全年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保障。银行卡功能不断丰富,特约商户快速增加,卡业务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坚持科技引领,提高信息科技建设和资金清算调剂水平。 “新一代”银行信息系统成功上线运行,在全省农村信用社建立了以核心业务系统为主体,以支付结算、管理信息、自助银行、中间业务等系统为外围的多渠道、集约化的网络平台,实现了管理、数据、业务和渠道四集中。经专家评审鉴定,在银行核心业务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依托“新一代”系统,指纹验证系统、支付密码验证系统和IT资源运维监控等系统完成研发,反洗钱、经营决策等系统完成升级改造,财税库银、外汇金宏和银保通等业务系统投入试点运行,提高了科技对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的支撑保障能力。资金清算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清算异地结算业务4070万笔,清算资金3646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0%和24%。
坚持内控优先,提高风险管控能力。深入开展“堵塞风险漏洞”专项治理活动,强化内部审计,创新飞行检查方式,加强巡视,严格责任追究,内控管理和风险防控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科学理念夯实发展根基
坚定科学发展理念,加强信贷管理与服务。全省农村信用社积极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大力压缩“两高一资”、限控行业贷款,扩大对“三农”、中小企业和重点领域行业的贷款,支持蓝色经济发展,农村金融主力军地位进一步巩固。科学把握信贷投放力度与节奏,适度压缩贴现规模,加大了实体贷款投放力度。健全完善信贷管理基本制度,积极推行信贷专管员制度。深入开展信用工程建设,强化和完善“三信”评定工作,提高了办贷效率。加快开办大联保体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等业务,有效解决农民贷款和担保难问题。截至目前,全省已组建大联保体6864个,授信余额达91亿元;与77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信贷关系,为合作社及其成员发放贷款20.2亿元。大力推广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和出国劳务贷款,充分利用“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农机下乡”和农民安居工程建设等有利时机,扩大农民消费贷款。截至目前,全省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村住房贷款10.9亿元,2.5万户农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居;发放“家电下乡”贷款6000万元;发放“汽车下乡”贷款5.6亿元。适应中小企业实际,组织开发并推广了信用共同体贷款、第三方监管动产质押贷款等新业务,推进万家中小企业培育计划,改进了中小企业融资服务。
坚持多措并举,提高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以全面提升资产质量、降低资产风险为目标,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力度。开展“向不良贷款宣战”活动,通过领导班子成员包大户、成立青年清收突击队等有效形式,加大对重点、难点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综合运用债务重组、以资抵债、资产置换等手段,全力推进尽职清收和市场化处置,提高了清收处置效果。面对利差缩小、支出刚性增加的不利形势,全省农村信用社强化预算管理,加强财务控制,深入开展节约型企业创建活动,实现社社盈余。
改革未有穷期,发展永无止境。省联社二届二次会议确定了2010年工作目标:存款增加800亿元,余额达到6560亿元,增长14%;贷款增加660亿元,余额达到5050亿元,增长15%。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进一步深化改革、壮大实力、完善功能,努力打造面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以服务“三农”、社区居民、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为主,产权明晰、管理规范、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地方银行,为经济文化强省和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记者手记
危机面前尽显英雄本色
金融危机的寒意尚未完全消退,经济回暖的阵阵暖流已经开始在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涌动。在农村,对于应对危机能力相对脆弱的中国广大农民而言,这场来势汹汹、规模空前的金融危机“寒流”,似乎没有想象的那样寒冷,危机“寒流”肆虐的这个冬天,中国农民感受的依然是个暖冬。是谁为农民抵御了寒流,是谁推动着农村经济在寒冬中保持稳步发展?
如果说国家的农村发展扶持政策是农村经济得以稳步发展的原动力,那么在将这种政策原动力成功转化为刺激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直接推动力的诸多力量中,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绝对是一股值得称颂的中坚力量。
2009年,对于尚处于改革深化之中的农村信用社是充满严峻挑战的一年。改革之路依然漫长,支农使命却在不断深化。如何在改革的攻坚阶段,既保持自身的稳步发展,又不断增强对于广大农民的信贷扶持力度,实现国家“保增长”目标在农村顺利实现,恐怕是2009年农村信用社面临的最棘手的课题。
值得欣喜的是,在宏观经济面临严重困难的发展环境中,在支农压力更加繁重的挑战面前,在自身发展同样遭遇金融危机寒流侵袭的困境中,农村信用社依然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而山东省农村信用社正是全国农信在危机面前实现快速发展的一个典型代表。日前,在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第二届社员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山东省联社理事长宋文瑄,代表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向全社会交出了一份堪称的“靓丽”的成绩单。一组组业绩数字,记录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全体员工的辛勤和汗水,一串串发展硕果,诠释着山东农信人不畏艰难、追求卓越的豪迈勇气和改革智慧。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危机面前,他们用科学发展的理念夯实改革发展根基;在困难面前,他们用灵动的改革智慧推动着信合事业不断前进;在支农压力面前,他们用贴心的服务诠释着山东农村信用社坚定的支农信念和历史责任。他们的改革智慧,他们的支农信念,他们取得的累累发展硕果,再次擦亮了“金融支农主力军”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