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09年11月20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引起强烈反响,得到了全系统干部职工的空前关注和热烈响应。时隔4个月,2010年3月21日,全国供销合作社第五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这次会议是供销合作社走出困境,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恰逢机遇,任务重大。开好这次会议,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总结“四代会”以来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描绘改革发展蓝图,明确新时期发展目标,振奋精神,鼓舞士气,推动供销合作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将产生深远影响。为此,本报自今日起开设“贯彻国务院精神,迎接‘五代会’召开”栏目,将各地各级供销合作社系统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的最新资讯,及时、充分地传达给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以大家的实际行动来迎接“五代会”的召开,推动供销合作事业迈上新台阶。
国务院《意见》解读班在昆明举办
本报讯 (驻云南记者 饶永)1月9日上午,由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主办的《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解读班在春城昆明举办,来自全国21个省(区、市、兵团)供销合作社的省、地级供销合作社主任及陕西省委政研室、省财政厅等系统外代表共200余人参加了培训。
培训期间,由有关专家对《意见》进行解读,并对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中有关政策法律问题、供销合作社基层经营服务网络建设总体规划与工作要点、供销合作社网络建设与管理核心技术、“新网工程”项目申报程序及注意事项、国家涉农项目渠道及项目书编写要点进行了培训。
会议还专门安排云南省供销合作社就云南省供销合作社落实《意见》精神的工作部署及主要做法和主要内容、云南省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经验及模式进行介绍。
从“不变”中求“大变”
—— 湖南省供销合作社转型之路调查
本报特约记者 刘 麟
在社会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大变革中,湖南省供销合作社党组坚持在“不变”中求“大变”:始终不变的是服务“三农”的宗旨,灵活多变的是服务方式、服务质量和服务策略。“不变”中求“大变”,给湖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带来的是每年40%递增的发展速度。
湖南省供销合作社提供的一组数据也说明了供销社在“不变”中求“大变”的辩证关系:至目前,湖南省供销社系统已建立农资连锁配送企业121家、农资交易市场77个,经营网点遍布湖南全省乡镇,农资供应量占全省的67%;创办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社和生产示范基地964个,入社社员47.6万户,带动农户113.6万户;发展各类协会171个,会员单位达2455个,帮助销售农产品115亿元。湖南省供销合作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陈德礼曾向省长立下“军令状”:到2011年,湖南省供销社系统将全面实现“54321工程”,即构建五大网络(农资销售、农副产品购销、日用工业品供应、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烟花鞭炮购销服务、国际市场销售),建设四大市场(农资、日用工业品、再生资源、农副产品交易),打造三大平台(投融资服务、网络信息、专业协会),组织两大投入(自身投入50亿元,招商引资50亿元),达到一个目的:搞活农村流通,拉动内需,增加就业机会,全省供销社系统商品购销额达到1000亿元以上,增加5万人就业。
陈德礼的底气来自于供销社扎根“三农”服务“三农”的宗旨,来自于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党委政府在加快推进供销合作社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强化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功能、加强供销合作社组织建设、创新社有企业经营机制等方面的强有力的支持。
经营战略可以变
服务“三农”的宗旨不能变
华容银华棉花合作社,是湖南省银华棉麻产业集团股份公司和岳阳市华昌棉麻有限公司于2007年成立的湖南省第一家棉花专业合作社,第一批共吸纳团洲乡642户棉农入社。作为合作社的社员和联络员,华容县团洲乡团南村棉农李立新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笔账:由于合作社的专家指导及时,和以往相比,每年棉花至少少打两次农药,每亩少说也能节省10多元费用;棉虫治住了,虫棉减少了,棉花产量、质量都提高了,单产由每亩60公斤提高到80公斤。同时,合作社帮棉农把棉花直接交售给棉花加工企业,不像入合作社前由棉贩子上门收购,每斤籽棉至少也得让利一角钱给贩子。而且合作社在棉农资金紧张时垫付种棉资金,“往年很多棉农总是向商家赊购农资,待棉花上市后以棉花抵缴本息给商家,像我种18亩棉田仅利息一项就要多付出400多元,入社后,合作社就帮我们省下了这笔开支。”
“农村是我们供销社施展才华的阵地,我们的根深植于农村,我们肩负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繁荣城乡物流的重任,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的经营战略可以变,但供销社服务‘三农’这面大旗决不能倒!”湖南省供销合作社党组在研究经济转型期的供销合作之路怎么走时,首先定下了“万变不离其宗”的调子。为了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由湖南省供销合作社组建的湖南省银华棉麻产业集团股份公司实施“订单农业”战略,坚持“不拒收、不打白条、不压价”,将每年的3月20日-4月20日作为全省棉花“订单农业”月,按订单农业“布局区域化、品种良种化、种植基地化、管理企业化”要求与农民签订“保收购、保服务(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保价格”的“三保”合同。“订单农业”解除了棉农的种植风险和售棉顾虑,极大地调动了棉农的种棉积极性,公司在全省建成棉花专业合作社51个,带动棉农达50万户,产量达120万担以上。同时,棉花生产专业化、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使棉农增产增收也变成了现实,棉花单产每亩由60公斤提高到80公斤,仅此一项,公司带动全省50万户棉农增收达2.5亿元。(下转A2版)
基层社发展瓶颈亟待突破
本报驻浙江记者 舒安东
基层社是为农服务的终端,是县级联合社的基础,是供销合作社联系农民的纽带。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的基层社由于自身体制、机制存在问题,经营越来越困难。
“基层社是植根农村、贴近农民、强化为农服务的基本环节,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是《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就加强基层社建设问题提出的明确要求,《意见》指出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和城镇建设规划要求,调整建制,优化布局,改造建设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基层社”。
全国供销合作总社200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基层社21267个,职工58.02万人(包括聘用人员),实现购进总额2150.23亿元,销售总额2385.91亿元,整体实现了盈利。近几年,基层社在经营状况好转的同时,也面临不少难题。其中,人员老化、人才缺失是困扰基层社发展的核心问题。
浙江省嘉善县魏塘供销社是全国“百强基层社”,主任杜国柱已在供销社干了33年,当了25年基层社主任。近几年,魏塘供销社创新经营,开始做医药批发、零售业务和钢材生意,但是缺乏相应的人才。在县电视台刊播招聘广告后,来应聘的人很多,但懂经营、会管理、热爱供销社的人很少。“没有人才,没人经营,有资产有什么用?给不好的人经营,反而会把资产搞坏。”杜国柱深感人才短缺之痛。
“机制僵化,人员结构老化,创业激情弱化。”这是安吉县供销社主任毛如庆对一些基层社人员状况的概括。安吉县在当年基层社改制时,为确保稳定,实行内部职工一人一股,实现了平稳过渡。现在这些老员工缺乏创业热情和激情。经营者想招收人才,但是得不到多数员工的同意。
土地问题是困扰基层社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土地增值税率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一些基层社的土地升值幅度很大,按照相关土地政策,有的土地出让增值税率高达60%,对基层社的影响较大。
此外,没有基层社的地方如何按照国务院文件的要求,“建设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基层社”,这个问题目前缺少“良方”。一些地方提出以专业社重组基层社,但在实践中效果并不理想。绍兴市社副主任周仕信说,好多专业社负责人都是从基层社或供销社出去的,“刚刚摆脱了基层社的套子”,不愿意再回来当基层社主任。
对基层社人员难进难出的问题,上虞市供销社的经验和做法或许值得借鉴。近年来,上虞市社新建、兼并了一些医药公司、超市、农资公司,分流了很大一部分基层社人员,化解了人员难进难出难题。上虞市社还通过“下派上送”,为基层社输送和培养业务骨干,即由市社向基层社“下派”一批业务骨干,基层社“上送”一些人员到市社学习培养,成熟后回到基层社工作。杭州市供销社合作指导处徐肇明处长建议参照“村官”制度,制定专门政策,给予优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