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0年1月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凸显“智库”作用


  本报讯  从近日召开的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年度工作会获悉,2009年,几乎囊括国内所有知名棉花专家和技术权威的“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在完成年度重点科研项目、开展棉花产业前瞻性研究,以及接受农业部交办的棉花生产应急性任务等方面,其产业“智库”作用均得到充分发挥并取得突出成效。

  重点项目完成情况:重点解决棉花产量、质量和效益不协调问题,找到了大面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和提高植棉效益的关键技术模式。2009年共培育适合不同区域种植的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17个,培育参加国家或省级区试新品系80个;在20个综合实验站区域内开展高产示范和高产创建1000亩,达到了高产指标并形成高产种植技术模式,其中在江西九江市创下长江流域棉区百亩棉田籽棉超千斤的最新纪录。

  前瞻性研究开展情况:主要开展棉花产业发展的储备性、跟踪性和前沿性研究。培育了中棉所63和赣杂棉1号等超高产棉花新品种,创制抗(耐)逆境基础材料102份。

  应急性任务完成情况:追踪调研棉花产业动态信息和突发性生产问题,及时提出可行建议和解决方案。督导高产创建和测产任务,提交了《山东棉区普降大雨,部分棉区受灾,加强补救和管理至关重要》等报告;参与长江流域棉区减灾工作,为大面积棉花生产提供了指导意见和技术。

  “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喻树迅认为,目前该体系已经在技术研发、示范推广、产业化、植保机械化和经济政策等领域,成为棉花产业大联合、大协作的核心智能支撑,对今后全国棉花产业的全面、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孙维福)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