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0年1月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让老果区“返老还童”
——山西万荣县中农乐果品专业合作社服务果农侧记
王恩瑞

  虽是隆冬,但依然忘不了秋收季节,在山西万荣县高村乡丁樊村万亩果园里,果实累累,人们掩饰不住丰收的喜悦,忙着采摘果实。

  然而,两年前,这里的果园还像风烛残年的老人一样,病病恹恹,虚弱不堪。是中农乐果品专业合作社的成立,给这些老果树服下“灵丹妙药”,才使它们“返老还童”。      

  得了“老年症”

  2008年,春光明媚中,丁樊村的1万亩果园果花盛开,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彩锦,但这喜人情景却引不起丁樊村果农的丁点喜悦——好花难结好果。近年来,红富士等新品种独领市场风骚,秦冠果有产量没效益,丁樊果农怎能乐得起来?

  丁樊村曾创造过历史的辉煌。上世纪80年代,率先种植高产、易管的秦冠苹果树,短短几年就成为运城地区首批小康村,上缴的农业税占万荣全县地税收入的1/5。

  随着岁月的变迁和市场的变化,品种老化、技术落后使得丁樊村风光不再。当市场上一级红富士苹果卖到每公斤4元以上时,秦冠果仅能作为加工用果,每公斤卖0.4元。

  丁樊村现有果园面积1万亩,其中秦冠果7000亩。果业已成为丁樊村的支柱产业、村民的经济命脉。怎样才能使老果区“返老还童”,让果农笑颜重新绽放?

  于是,以“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基地建设改造管理技术,合作组织增强服务能力,服务社员完善合作体系”为宗旨的万荣县中农乐果品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      

  服下“还春丹”

  2008年4月19日,淅沥小雨中,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从丁樊村一户农家小院传出,万荣县合作社聘请来的技术专家,正在这里举办讲座。闻讯而来的村民将小院挤得水泄不通。年已七旬的村民冯金安听到紧要处,撕开烟盒,认真记录要点;抱着小孩的郭敏挤在最前排,听得眼都不眨一眨。

  中农乐果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秀,是个精明强干的农家妇女。今年40岁的她已在运城打工近10年,看到村里堆积如山的苹果给大家带来的愁容,她毅然辞去每月1000多元的稳定工作,挑起了合作社的重担。

  1年多来,这个农家小院,成了丁樊果农的“科技大学”,这里先后举办了技术讲座20多场次,听课果农达6000多人次,3万多份科技资料从这里免费发放到果农手中。在进行大众化科学技术普及的同时,还培养出技术骨干和示范园主50多名,这些人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大能人”。

  今年5月,山西省工商局副巡视员赵勇就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调研时来到丁樊。当走出这个农家小院时他称赞道,像这样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多见,合作社就是要把农民组织起来,抱团成长,增收增效。

  依靠规范化的运作,该合作社使新科技和新观念像春风一样,吹进万亩果园,吹进了社员的心田,使其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参加中农乐果品专业合作社的社员纷纷反映,他们聘请的专家,为村里果业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实用技术。

  村民冯青玉感慨果农变化有三:一是改变了大家盲目投资,不按时间、配方用药的习惯;二是群防群治,走合作生产之路;三是大家学科技的劲头足了,咨询的人多了,应用新技术科学管理果园的人多了,参加果树技术培训的妇女多了,玩麻将的人少了。

  练就“强身术”

  树和人一样,树龄越大,抵抗力越弱,但如果果树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抵抗病虫害侵染的能力就强。2009年,多数地方红蜘蛛严重泛滥,而在中农乐果品专业合作社服务区域内,果农们却高枕无忧。其原因就是实行了群防群治,树体强健了,果园整体抵抗力和免疫能力增强了。

  要培育生产力强的果园,重点在变革管理模式。

  果园生草是一项颠覆传统耕作观念的新技术。但提起种草,有多年管理经验的果农不相信,中农乐果品专业合作社先后邀请专家举办生草技术培训多次,组织大家外出参观果园生草示范园,请专家实地指导、现场演示种植技术,推广果园生草种植500亩。

  果园群体、个体密闭,是当前果业生产的最大制约因素,但提倡间伐和去掉大枝,阻力更大。中农乐果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先拿自己的果园开刀,风险自己担,经验大家用,杨秀更是把自己的果园提供给大家学习改造。杨秀的果园任人动手,虽然树形乱了,产量低了,效益差了,但大家练手后,却在自家的果园改造上成功了。大家的热情被点燃了,2009年春天,该合作社的树形大改造如火如荼,先后实施改造1000多亩。

  一系列措施的及时正确实施,使得长期困扰果农的管理难题得以有效解决。果农称赞说,自从跟上中农乐果品专业合作社,果园变模样了。

  能产出好果不是中农乐果品专业合作社的最终目标,他们还要让好果能有好的销路和好的效益。为拓宽销售渠道,中农乐果品专业合作社联合当地销售大户,巧借资源优势,组成销售队伍,先后为果农销售苹果300万吨。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