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印象:
减产·价扬·惜售
山东省德州市是全国重点产棉区之一,常年植棉面积200—300万亩。受2008年棉花价格低迷、农资价格较高、植棉比较效益下降等因素影响,2009年德州市植棉面积减少到232万亩,比上年下降19%,降至7年来最低点。9月上旬,当地持续多天阴雨天气,棉花质量和产量大受影响,棉花减产20%以上。
2009年新棉上市以来,当地籽棉收购价格一路上扬,从9月初的3元/斤左右上涨到12月底的3.65元/斤以上,比2008年同期上涨了60%,超过了2003年度3.60元/斤的历史最高价位,创历史新高。
由于受全国棉花减产及粮价走高、种粮收益较好等因素影响,棉农对棉价期望值较高,特别是2009年国庆节后棉价不断上涨,更加重了棉农的惜售心理,普遍等待观望,交售进度缓慢。
棉农有话说:棉价虽高 比较效益不高
据德州市棉花协会调查,2009年棉价虽然创历史新高,但种棉比较效益并不高。
2009年德州市平均亩产籽棉仅有420斤左右,而正常年份在520斤以上。若按平均销售价格3.50元/斤计算,亩产值1470元,扣除直接成本376元,亩纯收入1094元。
与种粮食比较:2009年粮食价格上涨较快,平均小麦每斤0.98元、玉米每斤0.88元,若按种一季小麦(平均亩产1000斤)、一季玉米(平均亩产1120斤)计算,亩产值1966元,扣除成本再加上每亩84元的种粮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亩纯收入1350元,种粮比种棉每亩多收入256元左右。
与种辣椒比较:德州市近几年辣椒面积逐渐增多,今年辣椒价格较高,每斤7元多,按平均亩产700斤计算,亩产值5000元左右,扣除种植成本450元和雇人采摘成本300元,亩纯收入4250元,比种棉多收入3150元。
如果按正常年份亩产籽棉520斤,按近年最高价格3.50元/斤计算,亩产值1820元,扣除成本后亩纯收入1400元左右,与种粮收益基本相当。但2009年的棉价是历史最高年份(2008年籽棉平均售价仅有2.40元/斤),今后能否保持这样高的棉价很难说。
近年来,种粮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劳动强度减轻,用工减少。种棉投入多、机械作业率低、劳动用工多、风险大。种粮有良种补贴、种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种棉仅有棉花良种补贴,且补给良种企业而不直补给棉农。目前,农村近70%的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月收入一两千元,远比种棉挣钱多。
植棉比较效益下降、农民挣钱门路的多样化,使农民植棉的积极性越来越低。据调查,2009年在棉价创历史新高的情况下,德州市秋种拔棉种麦的仍有10%左右,预计2010年植棉面积仅有200万亩左右,降至10年来最低点。
棉企有话说:有惊无险 如履薄冰
棉价走高,棉农当然高兴,忙活了一年总算有个好收成。但处在棉花产业链中间的棉花收购加工企业却高兴不起来。2009年9月份新棉上市以来,部分棉花企业认为后市会走高,相互抬价抢购,致使籽棉收购价格一直偏高,随收购随加工随销售基本无利润或亏损100—200元/吨,购销价格倒挂。多数棉花企业收购资金来自民间集资或商业银行贷款,月息1分上下,一个月光利息费用就达130多元。
面对收了即亏损的市场局势,干了十几年的老棉企也迷茫了,收还是不收?不少企业冒着风险、硬着头皮开秤收购。假若皮棉价格后市走平或走低,棉花企业将出现严重亏损,重现2003年度的惨剧。幸好2009年皮棉价格也持续走高,已从9月初13000元/吨上升到12月底的15100元/吨。前期收购但没有出售的,目前销售利润可观。
据调查,德州市共有680多家棉花加工企业(其中400吨打包机型70多家),2009年参与收购的有360多家,半数企业因收购无利润、风险较大或由于资金问题而没有开秤收购。截止到12月底,德州市籽棉收购进入尾声,收购进度80%左右,企业平均销售量70%左右。预计春节前收购进度在90%左右,比2008年度提前2个月结束收购。
纺企有话说:雪上加霜 另辟蹊径
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纺织品出口受阻,纺企经营不景气。2009年企业订单开始增多、整个行业刚刚出现企稳回升的迹象时,棉花紧缺、棉价高涨、疆棉运输困难等问题再次让棉纺企业苦不堪言。
原材料成本增大,让本来就利润微薄的纺织企业雪上加霜,许多纺织企业采购积极性不高。据调查,德州市大多棉纺企业库存棉花不足1个月,有的纺企库存仅10天左右,随用随买。
针对目前棉价的高位运行,德州市部分纺织企业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采用非棉纤维化解高价棉花的影响。德棉股份、德州华源科技、德州恒丰纺织、陵县宝鼎纺织等企业加大了对天丝、莫代尔、牛奶纤维、竹纤维等新型纤维以及羊绒、狐狸绒、蚕丝等动物纤维的应用和新产品开发。非棉纤维用量占比逐步提高,其中:德棉股份占11%、华源科技占72%、恒丰纺织占49%、宝鼎纺织占65%。
平衡发展 亟需新政
近年来棉价的大起大落,给棉花产业链上的棉农、棉企、纺企带来了抹不去的伤痛。2003年度棉价像过山车一样暴涨暴跌,给棉花企业造成了严重损失,有的企业到现在还未缓过劲来,同时也造成了2004年度棉价大幅下跌,给棉农造成了严重损失。2008年度的低棉价,造成2009年度植棉面积大幅减少,棉价上升又使刚从金融风暴重创下“死里逃生”的纺织企业雪上加霜。
所以,棉花市场必须讲求棉农、棉企、纺企的均衡发展,棉价稳定对各方都有利,棉价大起大落各方都受伤。
面对2009年植棉面积减少、种棉比较效益下降的现实,今后棉花产业向何处去?业内专家认为,国家应通过宏观政策的调整,既要保护棉农利益,保持棉花种植面积的相对稳定,又要保证国内纺织用棉的需求,促进棉花市场的稳定和持续健康发展。
为此建议国家:一是根据国内棉花缺口情况,适时适量发放进口配额;二是参照种粮补贴办法,出台种棉补贴;三是将棉花良种补贴直接补给棉农;四是增加棉花种植农资综合补贴;五是出台扶持棉花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优惠政策;六是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在主产棉区建立优质棉基地县。